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数字赋能普惠金融 激活经济“微细胞”

2025-11-20 09:43
来源:金融时报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显示,我国信贷结构不断优化,截至9月末,科技贷款、绿色贷款、普惠贷款、养老产业贷款、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1.8%、22.9%、11.2%、58.2%、12.9%,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小微企业、‘三农’主体等既是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也是银行信贷结构不断优化的重要着力点。发展普惠金融既是补短板,也是增活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政策引领

构建分层次差异化服务体系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5万亿元,同比增长12.1%。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4.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2万亿元。

其中,大型商业银行主力军和压舱石作用的发挥十分突出。例如,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末,农业银行普惠贷款余额4.33万亿元,新增7311亿元;中国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2.7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99%;建设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8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976.90亿元;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2.47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5万亿元。

从不同机构类型来看,银行业逐渐形成分层次、有差异的普惠金融支持体系。国有大行发挥“头雁效应”,对普惠领域的信贷投放占全行业的比重近50%;股份制银行依托机制灵活优势,精准对接细分客群需求;城商行、农商行立足本地,深耕区域普惠市场,形成诸多有特色有成效的做法。

“政策层对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持续加码,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匹配信贷资源,持续扩大小微企业融资的可得性与覆盖面。同时,推动社会融资成本整体下降,带动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逐步降低。”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银行实践层面来看,普惠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各银行纷纷推出契合小微企业经营特点与需求的特色金融产品。同时,数字化服务渠道加速渗透,贷款投放效率大幅提升,让小微企业能更便捷地获取金融服务,有效缓解了传统服务模式下的融资慢问题。

精准滴灌

特色服务破解融资痛点

眼下,在山东潍坊安丘市,正是生姜收获的好时节,种植户们喜获丰收,一派繁忙景象。据了解,生姜是当地农户增收的“金疙瘩”,生姜出口量占全国60%以上,覆盖国内1300余个批发市场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5月以来,出口迪拜市场的生姜生意异常火爆,生姜价格也水涨船高。“出口订单激增,对流动资金的需求也跟着上来了。”家住安丘市凌河镇的王玉叶,经营着一家集生姜存储、加工、进出口为一体的小微企业,年出口收汇500万美元左右。

得知企业的资金需求后,中国银行安丘支行客户经理胡海亭带着“生姜贷”综合服务方案找到了王玉叶,并快速为其发放300万元贷款。有了资金支持,企业在3个月的时间内盈利超100万元。

据介绍,近年来,中国银行潍坊安丘支行锚定生姜产业集群特色,聚焦企业融资痛点,由“被动接单”变为“主动服务”,快速制定“生姜贷”特色方案,并组建专项服务小组,带着产品手册和授信资料走进生姜加工车间、冷库仓储点,逐户了解企业资金需求,现场讲解产品优势。数据显示,中国银行潍坊分行已为近60户生姜行业客户发放约1.5亿元授信额度。

银行机构的诸多实践案例表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普惠金融服务成本,较好解决了普惠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风险大、成本高等关键问题。

例如,农业银行通过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打造“农银e贷”线上普惠产品体系,普惠贷款办理效率大幅提升;推出线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普惠e站”,为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全天候金融服务,金融服务质效显著提升。“可以说,数字化转型是我国普惠金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招。”娄飞鹏表示。

数字驱动

普惠金融迈向提质增效新阶段

数字赋能是普惠金融近年来实现长足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银行机构广泛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优化业务流程,打通线上线下多渠道服务路径,无论是信贷资源供给规模,还是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

娄飞鹏表示,未来,信贷结构将向“高质量普惠”演进,政策将更注重“提质增效”与“提质控险”并举,推动信用贷款占比提升,减少对抵押物的依赖。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下一阶段,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更要注重提质增效,向精细化攻坚。

“在政策支持层面,预计将持续精准发力、优化融资生态,维持普惠小微贷款、民营经济贷款的合理增长态势,通过持续完善民营中小微企业增信机制等举措,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融资的可得性与覆盖面,稳步降低融资成本。其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更注重精准性和可持续性。”高政扬表示。

对于银行机构而言,将持续推动服务升级、夯实金融服务根基,加快构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风控模型,并通过整合税务、社保、供应链等多维度数据,有效破解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痛点,提升普惠小微贷款服务质量。同时,银行将继续通过数字化金融服务提升融资效率,持续推出贴合小微企业需求的特色产品,不断增强对“三农”、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服务能力,持续优化信贷结构。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