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记者观察: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箭在弦上”

2025-07-08 09:40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4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今年上半年,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已迅速落地,撬动更多“真金白银”流向实体经济相关领域。根据近期多地披露的“进度表”,当前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同样“箭在弦上”,有望为下半年稳增长、促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具体来看,5月以来,广州、宜宾、汕头、湖州、娄底等国资委纷纷召开政策宣讲会或项目申报培训会、对接会,解读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投向领域、运作模式等相关情况,部署谋划储备相关项目,做好项目申报前期工作。目前,各地披露的项目投向涵盖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领域、水利工程等多个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从工具运作机制来看,政策性金融工具是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而创设的特殊融资工具,一般由政策性银行通过发行金融债募集资金、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筛选项目清单、由财政部给予贷款贴息,具有“准财政”属性。中国人民银行可能通过PSL(抵押补充贷款)等方式为政策性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政策性银行设立专项金融工具。中央财政的贴息政策将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形成“财政+金融”组合拳。具体到项目层面,政策性金融工具能够发挥市场化运作优势,撬动更多商业银行配套融资参与项目建设,形成多元化的融资结构,共同为产业发展赋能。

这并非政策性金融工具首次在支持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作用。时钟拨回到2022年,两批共74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曾在有效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撬动社会投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就业和消费提供有力支持,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

根据部分地区国资委官网发布的内容及券商研究报告,本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规模或将达到5000亿元左右,虽然初始规模不及2022年工具规模,但后期仍有扩容的可能。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一方面将延续对传统基建投资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将撬动更多资金流向战略性新兴行业以及外贸、民生等领域,不仅重视提振短期需求,更注重长期可持续的回报。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无疑将是2025年“下半场”稳投资、促创新的关键举措。接下来,各方需持续统筹谋划新建、在建项目,做实做细前期工作,关注项目落地情况,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借助政策“东风”,商业银行也需积极配合参与,做好配套融资,推动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