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记者观察:重塑存款业务长期竞争力

2025-06-30 09:58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5月以来,商业银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调整后,银行业面临的息差下行压力有望进一步缓解,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基础有效增强。从投资者角度看,随着存款利率下行,通过储蓄这种理财形式所能得到的收益继续“缩水”,一定程度上影响部分储户的理财决策,诸如“存款搬家”等现象因而出现。

作为最基本的业务之一,存款是商业银行资金的核心来源,其规模情况关系盈利水平、风险管理、业务扩张和金融中介职能履行等方面。在储蓄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为确保健康和可持续经营,各银行必须重视存款吸纳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如何在低利率环境下依旧具备吸引力,让客户有意愿、倾向于将资金存入,成为目前各银行关注的一个问题。

与其他金融业务的本质逻辑相似,在“跑马圈地”“躺着赚钱”等红利褪去之后,粗放式的驱动模式难以为继,价值创造与服务体验决定着一项业务能否具备长期竞争力。换句话说,银行必须将以存款为代表的负债业务进行转型升级,不能仅凭利率高低这一因素赢得客户青睐,更要满足客户需求,真正体现存款业务更高层次的价值。这既是吸引客户选择自身的“秘诀”,也决定了银行的负债管理效能和持续经营水平。

毕马威(中国)认为,银行存款业务正经历从“存款产品驱动”向“客户价值驱动”的转变。银行应通过精细化负债成本管理优化存款结构,聚焦核心客户群体调整战略布局,并创新客户运营模式,将个人存款需求(如资金避险、家庭保障、消费规划)与商户服务场景深度结合,构建“存钱—权益—消费”的价值闭环。

具体来说,在低利率时代,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商业银行应围绕养老、教育、大额消费等核心场景,识别并满足客户对存款业务的需求,实现存款核心客群的结构优化,减少对高成本负债的依赖,提升存款业务的综合贡献效能。要将客户的存款动机(养老、教育、购车、旅游等)与客户权益结合,将权益作为存款服务的延伸,为客户在最终消费过程中带来实惠与便利。

事实上,存款业务转型升级可参考信贷等其他金融服务的经验。正如银行贷款业务近年来的发展方向,存款亦可突破传统网点限制,通过“数字化平台+属地化触点”实现服务场景全域渗透。线上依托手机银行搭建本地生活专区,整合周边商户资源;线下与社区便利店、卫生服务站等合作设立“服务驿站”,提供存款产品咨询及权益即时兑换。针对县域市场,可结合农资购销、养老金代发等特色场景,设计“存款+助农补贴”“存款+医疗预约”等组合服务,使金融服务深度嵌入居民日常生活轨迹。这种下沉式场景布局既能降低获客成本,又能通过权益带动客户的场景消费频次,提升个人客户的活跃度。

无论是场景化趋势还是精细化转型,都体现着金融服务的未来。“坐等客户上门”的时代已经过去,要想在当前环境下抢占先机,必须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精度满足客户实际需求,如此才能得到认可、赢得市场。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