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长期限大额存单难觅 银行留客需拼综合服务水平

2025-06-12 09:11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近日,《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注意到,曾靠“拼手速”才能抢到的长期限大额存单正悄然下架。在多家中大型银行及城商银行、农商银行APP中,已没有在售的5年期大额存单,部分商业银行3年期大额存单也难寻踪影。

昔日“吸储利器”今难觅,对于消费者而言,意味着存款收益将缩水,需要重新规划资产配置。对于银行而言,一方面压缩长期高息负债规模有助于应对息差压力,另一方面银行吸储留客也面临新考验。

5年期、3年期大额存单密集“下架”

“我行最近已没有5年期大额存单了。”北京地区一股份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在该银行网点展示的存款利率表上,1万元起存、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最高可至1.75%。

6月11日,记者登录多家商业银行APP发现,目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APP均显示无5年期大额存单在售。年化利率水平相对较高的2年期、3年期存单产品维持在1.20%至1.55%。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同样跟上了这一波“下架潮”: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大额存单产品列表中,最长存期为2年,产品年化利率为1.4%。兴业银行、民生银行3年期大额存单年化利率最高可至1.75%,但5年期产品也已不见。北京银行、江苏银行等城商银行也下架了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产品。

除了大额存单,一些高息特色存款产品也迎来大调整。

北京地区某股份制银行一客户经理向记者介绍,该行近期下架了3年期起存、年化利率能达2.3%的“惠存”特色存款产品。作为替代,她会向客户推荐储蓄性保险产品。

北京银行一网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行面向儿童的特色存款产品篮子中,2年期、3年期、年化利率超过2%的定存产品已停售,只有1年期起存、年化利率1.5%的产品可以配置。

“存款利率下行是大趋势,我们会建议能承担一定风险的客户配置一些短期债券基金。如果想要保证本金安全,那么还是建议考虑定期存款或者储蓄型保险。”另一家城商银行北京地区某支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目前大额存单已经不再是主推产品。

“‘下架’行为与监管层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政策方向是一致的。”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艾亚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市场中枢利率趋势下行,为了防止息差压力更大,银行主动优化存款结构,压降成本较高的中长期定期产品发行,更倾向于通过短期、流动性更高的产品吸收资金。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净息差跌至1.43%,较2024年一季度净息差1.54%同比收窄11个基点。

探索更可持续的吸储之道

高息存款产品在成本管控压力下纷纷“退场”,无疑是商业银行在息差承压当下的必然选择。然而随着“存款搬家”现象出现、留客压力抬升,在考核要求、服务实体经济等因素驱动下,商业银行依然需要寻找更可持续的吸储留客之道。

“新开户并存5万元即获Labubu玩偶”“存钱送苏超门票”……近期,有股份制银行、城商银行结合当下新消费热点推出营销活动“花式吸储”,在社交平台上迅速“破圈”。但不少业内人士均指出,银行在开户、存款等业务环节搞赠送,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客户需求、吸引更多客户来办理业务,但也可能踩到合规“红线”。

实际上,2018年6月,原中国银保监会曾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商业银行应进一步规范吸收存款行为,不得通过返还现金或有价证券、赠送实物等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市场利率下行期,商业银行应回归业务本源,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产品创新来吸引储户。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向记者指出,从长远来看,“花样吸储”、高息吸储会抬高银行负债成本。对于单家银行机构而言,面对存款利率不断走低的现实情况,需要通过提高综合金融服务水平来增加存款来源,更好地服务客户。在发展存款业务上,需要跳出“花样吸储”等思维框架,通过做好支付结算、代理金融等沉淀业务,扩大存款来源。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建议,银行应通过更优质的产品和更完善的服务来吸引客户、留住客户。例如,可以通过代发工资业务、高效便捷的结算网络以及代销资管产品等方式来吸引客户、沉淀资金,而非依靠送米送油、贴息或送礼品等非合规手段来扩大客户群体以及存款规模。后者会增加银行非利息支出,推高隐性负债成本,不利于减缓息差缩窄的压力。

艾亚文认为,银行可以优化负债端产品结构,推出更多“固收+”等产品来提升收益、吸引资金。服务方面,可考虑通过加强专业财富管理能力输出,对客户进行生命周期价值管理等方式,提升客户黏性。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