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生成式AI、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迎来快速发展,也给银行业带来巨大挑战。从银行业未来发展看,银行的数智化转型势在必行。
数智化成就可喜
2024年年报显示,上市银行数智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科技投入力度大。2024年国有六大行的金融科技投入1254.59亿元,较2023年增长2.15%。其中,工商银行金融科技投入285.18亿元,排位第一;邮储银行科技投入增幅最大为9.03%,占营业收入的3.53%。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2024年信息科技投入133.50亿元,位于股份制银行首位,占营业收入的4.37%;中信银行2024年信息科技投入109.45亿元,占营业收入5.12%;光大银行2024年科技投入65.73亿元,同比增加7.58亿元,增长13.04%。
二是科技人员大幅增长。与科技投入总量提升相对应的是,银行机构2024年继续加大科技人员配置,国有六大行2024年科技人员总数首次突破10万人。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金融科技人员3.6万人,占全行员工的8.6%;交通银行金融科技人员达到9041人,同比增幅高达15.70%。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2024年科技研发人员达10900人,位于股份制银行首位,占员工总数的9.30%,相较上年增加250人;中信银行科技人员5832人,较上年末增长3.66%,科技人员占比8.91%;光大银行的科技研发人员配置也在提升,占比达到了8.31%。
三是数字化应用持续扩围。建设银行2024年共上线了168个金融大模型应用场景,累计上线193个,覆盖集团约一半员工,其中授信审批金融大模型财务分析功能可将客户财务分析用时由数小时甚至更长缩短至分钟级别。工商银行发布企业级千亿金融大模型,赋能20多类业务、200余个场景。招商银行、中信银行都在数字金融建设中提出坚持“AI+金融”发展路径。招商银行强化“AI+金融”场景落地和生态建设,并发布国内银行业首个开源百亿参数金融大模型“一招”,全行大模型应用场景超120个,同时该行还将“数字招行”升级为“数智招行”。中信银行已经在部分场景部署了DeepSeek R1模型,节省的算力达到30%。
立足实际转型发展
数智化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银行实现由数字化迈向数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立足自身实际,稳步推进数智化进程。
首先,要注重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加快数字金融建设,关键在人,其核心是要突破体制机制的制约。在2025年春季校园招聘中,人工智能、大模型方向人才备受银行青睐。如,浦发银行、中国平安的最新招聘启事中,拥有大模型和AI技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都成为重点招募对象。浦发银行总行数据管理部数据分析岗就设置了人工智能领域、大模型领域方向。与此同时,各行还注重人才培养,浙商银行特别成立了金融科技研究院,开展大模型、数字人、量子技术等新技术研究应用。在当前科技和金融复合型人才短缺的情况下,银行机构应加强与高校联合,积极培养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数智化转型发展需求。
其次,要将数智化转型纳入银行发展战略之中。中国平安在2024年年报中披露,已将全面数字化战略作为2025年的首要任务,其中AI技术的迭代和应用被寄予厚望。中信银行已经规划了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战略,相关规划将于近期发布。浦发银行将2025年定为“数智化战略提升年”,从该行发布的一季度数据来看,其数智化转型已在多个赛道取得积极进展。如,在科技金融领域,浦发银行升级“科技金融服务体系2.0”,发布自主研发的“科技金融雷达”。截至3月末,浦发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超8.7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3.07%;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达682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25%。在普惠金融领域,浦发银行深化大数据运用和科技赋能,通过定市场、梳客群、创产品、搭平台、强渠道,快速推进新模式、新策略落地,深入推动普惠数智化转型发展。截至3月末,浦发银行普惠两增贷款余额4807.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22%。
最后,要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的数智化转型发展之路。针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机构不但要制定数智化转型战略,而且还要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聚焦发展方向和业务重点,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数智化转型发展之路。中信银行科技投入超百亿元,投产国内大中型银行首个自主分布式核心系统。浦发银行核心系统分布式重构建设已实现基于分布式架构体系基座的零售全量业务功能投产,稳步推进境内分行存量零售客户的上线迁移。同时,该行将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紧扣数智化战略核心,围绕“强赛道、优结构、控风险、提效益”的经营主线,全面打造银行业数智化转型新标杆。
值得一提的是,各行在发展数字化金融方面,也要防止低水平重复研发,避免资源浪费,要通过数智化转型实现节约成本,提高智能化风控水平,提高精准化服务质效。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