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末,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并提出到2027年底,基本建成与数字经济发展高度适应的金融体系,标志着金融业创新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在“三年窗口期”背景下,财银合作不仅关乎双方的业务拓展与市场竞争力提升,更是推动整个金融体系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一环。
数字金融:重构行业发展生态
作为圆桌会议的主持人,上海电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冯淳林用数据举例,阐述了行业变革的紧迫性: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七部门提出“到2027年底,基本建成与数字经济发展高度适应的金融体系”的工作目标,凸显出金融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浪潮。另一方面,国产大模型DeepSeek约6710亿参数规模给金融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提升,为数字金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他也强调:“财务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必须置于集团产业数字化的大框架中,通过司库建设提升集团资金管理效能。”
江苏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丁宗红介绍了该行从2013年启动智慧化战略到如今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推动了管理上升和营销下沉的数字化建设成果。“这几年来,银行业务规模翻了6倍,业务量涨了40倍,而人力资源才增加了3000人,也就是从1.4万人涨到1.7万人。”他提出,数字化转型或者数字化建设其实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认知的问题,是对业务逻辑、流程的重塑,是一个全流程、全方位认知重构的过程。无论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企业,抓好流程的关键或者模式重组的关键是推进数字化建设。
平安银行战略客户部总经理姜山揭示了平安“金融+科技”战略的底层逻辑:集团每年有约200亿元科技投入,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也是集团数字化转型的一部分,全集团通过“数字化经营、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运营”实现全流程管控。他表示:“科技的基因已经融入平安业务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姜山补充道:“科技是平安差异化经营,差异化服务,差异化生存的根本,所以从本质上,平安是一个坚决拥抱科技,用科技服务客户,用科技创造差异价值的企业。”
国家电投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栾帅分享了该公司以司库建设为起点,先后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数字化建设,2021年全面上线全球司库管理系统,集团资金管理和财务公司金融业务实现了全面数字化;第二个阶段是智慧化升级,2023年实现了资金风险监督和辅助决策的初步智慧化;第三个阶段是迭代阶段,集团公司去年启动1455一流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明确了“以合同为主线,以司库为突破口,业财一体化闭环贯通”的建设思路。
据悉,目前国家电投集团全球银行账户可视率达到98%,司库统一支付结算率达95%,依托司库融资数据分析和全面债务优化,近3年节约财务费用几十亿元。
AI技术革命:机遇与挑战共存
随着AI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字化转型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成为推动业务创新、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然而,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丁宗红坦言:“数字化转型需要持续投入,江苏银行通过‘管理上升、营销下沉’策略实现效率提升。”姜山则指出数据治理的三大挑战:“数据梳理成本高、二三级企业信息化不足、行业知识转化困难。”
针对DeepSeek等大模型的应用,嘉宾们达成共识:本地化部署是关键。本地化部署不仅能够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还能根据金融机构的具体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从而更高效地服务于金融业务。
招商银行交易银行部副总经理俞娟介绍了招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些布局:“在智能客服方面,招行从2013年就开始探索,2018年左右加入了机器学习的模型,到2023年又加入大模型,能够帮助做大量的资产配置分析以及客户智能的服务;反欺诈风险方面,AI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应用领域,通过部署反欺诈实时决策模型,能够在交易发生的同时进行反欺诈的识别和控制,整个模型准确率超过95%;在运营效率协同方面,大模型改变了员工的作业方式,比如可以帮助做一些智能的分析、报告撰写,让员工从事更加有价值和更加复杂的工作。”
徐工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康重点分享了“徐工融票”平台建设:打通全端的采购数据与结算数据,还有金融端包括财务公司在内以及各家金融机构合作的准入,形成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金融服务的整合和统一,打造徐工自身的诚信支付体系,以及对上游供应链中小企业的赋能。
张康表示,财务公司在数字金融方面要更多聚焦新形势下所属企业集团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及对金融新的需求的变化,进一步强化财务公司系统、数据、技术的运用与整个集团“智改数转”的衔接。通过数字化及智能化的联动工具应用,实现数据更加深入地挖掘及决策分析,为所属集团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决策参考和支持。
随着数字金融的不断发展,财银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深化财银合作,可以推动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普惠性,同时也可以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
对于未来的合作,丁宗红提出“四协同”战略:资金协同、功能协同、政策协同、技术协同。栾帅建议完善银企直连通道,进一步满足企业深度管理需求,“增量账户的实时管理、全量融资信息的及时获取等,还需要银企直连在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上共同突破”。俞娟则强调:“银行需构建开放生态,与财务公司共同打造数字化产品,如发挥商业银行在账户、票据、外汇、银企直联方面的专业优势和强大的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助力财务公司防控风险,优化资金决策,让金融服务从经验判断迈向智能决策。”
在数字金融的浪潮中,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协同已超越简单的业务合作,成为防范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选择。圆桌讨论的最后,冯淳林总结道:“面对AI技术带来的机遇,各金融机构正积极探索其应用场景,以期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占据先机。但归根结底,各家机构努力建设数字金融体系,都是为建设金融强国贡献力量。”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