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就业和通胀数据超预期影响,近期美联储降息预期出现“降温”迹象。受宏观数据影响及预期变化影响,10月1日以来美元指数持续走高,从9月底创下的年内低点100.15回升至103.18附近,收复9月美联储降息以来的所有跌幅。在“跷跷板”效应下,人民币汇率近期也出现了震荡:短短一个月内,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就从升破“6”关口,滑至跌破7.13关口。
纵观全球,当前外部不确定性依然较多,各国经济政策走势复杂多变,在人民币汇率总体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双向波动成为常态。对于进出口企业而言,如何更好地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减少汇兑损失,成为重要课题。
完善汇率避险,具有较高专业性,对于实体企业来说可能是“短板”,但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是“强项”。因此,企业汇率避险要用好金融工具。《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注意到,当前金融机构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箱越来越丰富。比如,人民币外汇掉期业务可以帮助企业规避汇率波动造成的汇兑损失,同时也不耽误企业的资金使用。银行与企业可以约定在一前一后两个不同的日期,以不同的汇率进行金额相同、方向相反的两次本外币交换,来起到保值避险的作用。除了提前锁定汇率,针对企业不同的贸易模式,金融机构也能够匹配不同的汇率避险组合方案。比如,针对进口型企业,“远期购汇+期权”的组合更为适宜;出口型企业对远期结汇产品的需求度则更高。
在工具到位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企业对汇率风险的认识及汇率避险的参与度,是推动进出口企业与金融“双向奔赴”的关键。为了兼顾银行商业可持续性与让利企业,“政汇银担”四方加强合作,是破局的关键。
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提前锁汇虽然能帮企业规避汇兑损失,但需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这会让部分企业“望而却步”。针对这一痛点,近期广东首创总额1.4亿元人民币的汇率避险公共保证金池,每家中小微企业约有60万元人民币的免缴纳保证金额度可循环使用。这一模式不但为当地中小企业节约了保证金支出,更提升了企业对汇率避险业务的积极性、关注度。上海近期也出台了政府性融资担保支持中小微企业汇率避险政策,明确将汇率避险增信服务纳入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范围,企业无需缴纳保证金即可办理汇率避险衍生品业务。上述创新实践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普惠性,为更多企业应对汇率波动保驾护航。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