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稳存款与降成本需齐抓共管

2024-09-24 16:01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在存款挂牌利率下调、禁止手工补息监管政策等影响下,今年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银行的存款合计增长6.73万亿元,同比少增9.67万亿元。由此导致银行业存款整体面临流出压力,存款领域延续激烈竞争态势。加之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且净息差持续承压,此种背景下,银行业面临既要稳存款又要降成本新课题,这不仅考验着银行的揽储能力,更考验着负债成本的管控能力。

揽存压力加大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84.26万亿元,同比增长10%。虽然增幅较高,但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5.74万亿元,同比却少增5101亿元。而今年二季度存款增长更是发生重大变化,增速则下降到4.4%,相比一季度下滑3.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大行下行4.6个百分点。上半年,上市银行存款规模整体增速放缓。其中,股份行存款流失的现象较为明显,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的存款规模均出现负增长,分别较上年末下降5.10%和4.27%。

2024年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银行存款变化情况是,个人存款与2023年末相比全部实现正增长,但增幅相差较大。股份行中,浙商银行增幅最高为11.28%,其次是招商银行为8.86%,增速最低的是光大银行为4.90%。公司存款与2023年末相比有增有降,42家A股上市银行中24家为负增长,股份行增速最高的是招商银行为4.24%,其次是平安银行为3.67%,增速最低的是民生银行下降9.65%,其次是光大银行下降8.87%。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公司存款分别减少2960亿元和1748亿元。

存款增长趋缓原因,一方面与银行存款利率下调有关,尤其是与银行压降高息存款,停止手工补息关系更大。由于存款收益有所降低,促使一些资金特别是对公存款资金流向理财和基金,出现此消彼长现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达28.52万亿元,较去年底增长6.43%;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1.08万亿元,较去年底增长12.61%。另一方面也与一些银行提高负债质量、降低负债成本,主动发力调整存款结构,导致阶段性规模波动有关。

稳存款、降成本

毋庸置疑,银行信贷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存款,而存款的减少,势必会牵制资产端的贷款投放,因而制约银行盈利的增长。在当前存款增长趋缓的情况下,银行既要稳存款同时又不能放松成本管控,对于股份行来说,要做到稳存款与降成本齐抓共管,以利于稳健经营。

一是要积极谋划,加强客户拓展,稳定存款增长。股份行要发挥各自优势,以产品创新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同时,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多渠道拓展零售客户,增强零售客户存款产品资产配置与深度服务经营能力,将流动的资金沉淀下来。目前,部分银行已做好应对规划,具体包括加强客户拓展、优化存款结构、丰富理财产品等。招商银行表示,为了推动存款高质量增长,该行将加强客户拓面,夯实存款增长基础,优化存款结构,通过结算服务、财富管理、产品创新等方式拓展低成本存款,加强高成本存款管控,将存款成本率保持在合意水平。中信银行也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稳存款,包括与中信集团的金融子公司合作,推出多款货币类和“固收+”类产品,满足客户流动性和收益性需求的同时,稳定存量资金,拓展外部新增资金。

二是要加强存款定价的精细化管理,努力降低存款成本。各行要严格遵守自律合规要求,做好存款的定价管理,避免高息揽存不正当竞争。同时,应继续压降高成本存款,加强结构性存款、长期性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和协议存款等高成本存款的管控,合理控制其总量、期限和定价。积极拓展低成本负债,提升支付结算综合服务水平,灵活拓展低成本存款品种,促进低成本存款稳步增长。

例如,中信银行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对公存款稳步发展。截至2024年6月末,对公存款较上年末增加352.63亿元,增长0.93%,同时对公存款成本率较年初下降18bps。个人存款方面,该行通过深化“五主”客户经营、细化业务工作清单、精准客户营销等措施,推动个人存款持续增长。截至6月末,个人存款较上年末增加796.06亿元,增幅6.1%;结构性存款较上年末减少90.98亿元,占全行个人存款比重较上年末下降0.98个百分点。通过合理管控高成本存款付息率和规模增长,推动存款成本稳中下降,该行上半年个人存款成本率较年初下降10bps。

不仅如此,在加强负债成本管控方面,各行还要通过科学制定内外部定价政策、强化绩效考核等手段,鼓励分支机构吸收低成本存款,管控长期限、高定价负债占比。同时,充分利用好中国人民银行支农支小、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以有效降低负债成本。总之,股份行要通过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努力实现稳存款、降成本,以促进稳健经营。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