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提升养老金融服务温度 “人工智能+养老”前景广阔

2024-09-18 16:13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养老既是家事也是国事,近年来备受关注。9月14日,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养老金融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主题为“智慧康养 共享未来”,来自国内外的金融精英、行业领袖和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共同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路径、新模式。

发展养老金融刻不容缓

原中国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梁涛在会上表示,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开局良好,初见成效,但是与老龄化的加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数据显示,目前个人养老金制度已经在36个城市和地区先行试点,金融机构开立超过6000万个账户,各类储蓄存款、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超过500个;商业养老保险已积累养老金规模超过6万亿元,覆盖近1亿人;截至7月末,养老产业贷款较年初增长16.1%。

梁涛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养老金融的发展已刻不容缓。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发展养老金融要做好五大方面,包括要处理好产品创新和群众需求的关系、处理好长期主义和短期经营的关系、处理好传统金融和养老服务的关系、处理好强监管和促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因地制宜与学习借鉴的关系。

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认为,养老金融是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养老不是负担,而是朝阳产业,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其社会价值,做好养老金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战略之举,同时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他看来,金融资产在未来将有相当大的比例会成为养老资产。如果未能充分认识到养老资产在金融领域布局中的必要性,那么在未来的竞争中将不可避免地处于劣势。

霍学文强调,今天所谓的“夕阳事业”,在银发新时代将孕育着“朝阳产业”。做好养老金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之举,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的题中之义,也是加快银行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

提升养老金融服务的温度

医养结合是未来养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梁涛指出,与老年人医疗康养、健康管理等相衔接是养老金融服务的进一步延伸。保险机构应当立足自身专业优势,做好疾病预防、慢病控制等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拓展多层次护理保障和健康服务供给,稳健开展保险+居家养老、保险+社区养老等业务,有序推进业务下沉,让保险+养老服务覆盖更多普通民众。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应研究开发与医疗健康、养老照护等服务场景相衔接的金融产品,探索代际养老、预防式养老、第三方普惠养老等养老金融支持模式和产品,更好地满足民众多元化的养老金融服务。

清华五道口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认为,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要做好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个方面。养老金金融方面,第一支柱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第二支柱要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第三支柱要逐步发展;养老服务金融方面,要设计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养老产业金融方面,要有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要多渠道聚合社会资本,还要有政策性产业引导基金等。

作为践行养老金融国家战略的主力军,近年来金融机构正在积极探索落地路径。

农银人寿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梅励表示,当前我国养老金融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在服务端,目前养老服务体系高度依赖公共部门福利性养老设施,供给不充分且难以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她认为,应提升养老服务整合能力,促进金融服务生态共建。一是通过投资为养老产业B端赋能,二是做好“保险+养老”产业融合。

建设银行总行集团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任鹏认为,要提升养老金服务的温度。建设银行去年在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和重要城市的60个养老金融特色网点,重点做了四项工作:一是提供老年人喜欢的养老金融产品;二是进行适老化改造,用标准化的养老服务,包括轮椅、坡道、大字、老花镜等,让老人每时每刻感到非常舒适方便;三是配备养老投顾,在养老金融特色网点提供免费的投顾服务;四是构建养老微生态,养老不仅仅需要金融服务,也需要养老社区、养老食堂、养老机构等非金融服务。

人工智能开启智慧养老

当前人工智能浪潮如火如荼,为我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副会长曹德云在演讲中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在养老服务领域带来更多的价值和惊喜,“人工智能+养老”将带领社会走向智慧型养老的新阶段。

曹德云认为,大模型的不断优化和人形机器人不断进化为智慧和智能养老提供新的工具和载体,同时打开新的空间和市场。他预计,人工智能将在养老服务领域,比如老年人监护、防护、陪护,以及精准管理、健康维护和老年社交等环节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养老服务行业和相关产业提供更多商机。

在梅励看来,银发经济不仅涵盖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还涉及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及医疗产品、康复辅助器具等。“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适龄劳动力逐渐减少,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数量持续增加,包括助老服务类、智能监护类,以及监测管理类等在内的多类智能化服务能够节省人力成本,减轻照料负担,养老服务与物联网和数字经济融合,将展现出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应用前景。”梅励表示。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