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多时,人民银行国债买卖操作终于落地。
8月30日,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业务公告”一栏中发布公告称,为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相关要求,2024年8月人民银行开展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买入短期限国债并卖出长期限国债,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1000亿元。就在两天前,人民银行官网中刚刚“上新”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业务公告”页面。
从政策效果来看,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指出,买卖国债落地,有助于加强货币与财政政策间的配合,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其中,8月净买入债券1000亿元,相当于净投放流动性1000亿元,此举能够有效支持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净买入国债,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市场流动性,维护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也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表示,在未进行“降准”的情况下,将人民银行买入国债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具有积极意义,传递出货币政策加大力度支持稳增长、扩内需的明确信号。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强调,人民银行国债买卖属于常规货币政策范畴,并非在货币政策空间不足下的量化宽松。目前,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框架进一步演进,MLF货币投放作用正逐步淡化。以国债净买入替代MLF,也可以起到淡化MLF政策利率色彩的作用。
而从操作方式上看,人民银行此次选择“买短卖长”,又有何深意?
对此,温彬表示,这一操作体现了人民银行对长端利率的风险管控态度,长端债市利率大幅向下突破可能性较低,短端产品或因其流动性较好以及非银机构的配置需求更受青睐。
明明指出,买入短期国债并卖出长期国债,有利于维持斜向上的收益率曲线,稳定金融市场运行,防范金融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开展国债交易操作是双向的,并不是一味买入,同样可以择机卖出。”董希淼提示,结合人民银行操作的这一特点,机构投资者应基于对经济基本面的合理预期,对中长期国债投资和收益保持理性,不可单边押注,盲目拉长久期。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央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去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丰富和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法律、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无疑为人民银行实施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提供了坚实基础。今年7月初,人民银行曾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了国债借入操作,这意味着人民银行已储备好了在公开市场开展国债买卖的“弹药”。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