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记者观察:绿色转型加速升级扩容

2024-07-26 09:29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近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迎来正式运行3周年。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该市场是中国落实“双碳”目标、履行气候承诺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

3年来,全国碳市场成绩斐然。随着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全国碳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成交量和成交额显著增长;市场价格发现机制不断显现。

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全国碳市场上线3年以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65亿吨,累计成交金额269.69亿元。其间,价格发现机制作用也逐步显现。数据显示,碳价从开盘初期的40多元/吨稳步上升至90元/吨上下,并在某些时期突破100元/吨的历史高点。碳价的稳步提高对促使市场内的2000多家火电企业增强节能减排意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企业也积极采取更多的减排技术和措施,减排的成本也逐步降低。

站在新起点,全国碳市场仍需持续发展完善。需要把好基础数据质量关,优化总量目标设定,完善配额分配方式;需加快推进升级扩围,扭转此前仅有电力行业参与造成的市场主体过于单一、市场行为趋同问题。目前我国碳市场参与企业全部为火力发电企业。而我国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等重点行业,它们的碳排放量占全社会总体排放量的比例约为75%;需通过提升市场供应,缓解重点排放单位无处购买配额的困境,通过减少碳市场配额盈余数量,确保全国碳市场扩容后行业间的公平性;需进一步推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建设,更好地实现全国强制减排交易市场和全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双轮驱动”,从而完善我国碳交易体系。

相信随着各方不懈努力,碳市场的交易主体、交易产品将更加多样、法律法规更加健全、监管更加有效。一个“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全球样板逐渐成形。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