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记者观察:金融支持让建筑更“绿”

2024-07-25 15:39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一栋居民楼,就像一个会“呼吸”的生命体,在日日迎来送往的循环中同样会排放二氧化碳。据统计,目前全国存量建筑中仍有近40%为非节能建筑。因为设备陈旧效率低、运行维护管理缺失等,不少老旧居民楼会造成很大能耗。这笔能耗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更是不容忽视。

让建筑更绿色、低碳,是当前城市开展旧楼翻新或新楼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潜力巨大,但在改造过程中也存在一定资金缺口。这就需要金融系统加大支持力度,创新信贷模式,为建筑“向绿”助一臂之力。

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首先需要政策层面的谋篇布局。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在《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利用绿色金融标准或转型金融标准,加大对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信贷支持力度”。在广东、北京、青岛等地,当地住建部门、金融管理部门纷纷推出相关指导意见,明确绿色信贷在建筑领域的支持范围,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发金融机构支持绿色建筑积极性。同时,多地还在调整个人住房信贷政策过程中,特别增加了对绿色建筑购房者的差异化支持政策。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地与执行。《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注意到,金融机构绿色信贷项目已在建筑领域多点开花。比如,在北京,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采用“绿色信贷+绿色低碳建筑+绿色监理”模式,将棚户区改造与环境整治实施项目相结合,通过大额融资协助打造环境优美、绿色低碳的“回迁房”社区。在长沙,兴业银行长沙市分行落地“绿色贷款+绿色建筑性能保险”业务,引入保险为绿色建筑评级提供风险保障,让绿色贷款在楼房建设阶段就能顺利发放。除了关注住房建设本身,围绕建筑产业链上游的建材行业,也有部分银行通过创新产品,积极为绿色建材转型升级提供融资支持,推动建筑业全链条走向节能低碳。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难点、堵点。对于部分金融机构而言,绿色建筑标准的认定依然是阻碍贷款审批、发放的难题。许多尚不符合绿色标准的建筑在建设初期较难获得融资。在支持绿色建筑产业链上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识别具有技术和能力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主体,仍是金融机构面临的课题。

让更多绿色建筑“拔地而起”,需要政策面与金融机构共同发力。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可考虑进一步确立绿色建筑范围及识别标准,并协助相关企业完善信息披露。金融机构可以自主建立有效的环境和气候风险评估框架,以了解与特定行业或企业相关的碳排放和环境风险。同时,可考虑聘请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的低碳转型计划进行评估,帮助企业改进转型计划。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