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双碳”目标全面推进,低碳转型大潮快速形成,我国绿色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机构纷纷抢抓绿色金融拓展新机遇,满足应对绿色转型发展的新需要。然而,记者在金融机构调研中发现,银行在发放绿色信贷方面还面临获取目标客户群不清晰、信息不对称以及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金融机构在推进绿色金融中,由于政策性工具、金融市场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绿色产业认定评级和碳资产管理体系未统一、财政专项支持力度不够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在摸清地方绿色产业的实践中往往发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效果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对工业、企业进行尽职调查来衡量绿色信贷额度,助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但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专业性高、信息量大,对于应该披露什么信息和如何披露等,难以制定统一的信用体系评价标准,使金融机构风险识别困难,容易造成贷款规模杠杆率过高的问题,导致信用风险的产生。
此外,绿色金融发展迅速,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衍生品的市场规模逐步扩大,金融机构储存了大量的交易数据和客户信息,并且数据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全面,难以实施有效监管。有的企业在申请绿色贷款或者发行绿色债券后,没有完全把资金应用到所对应的绿色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项目中去,存在“洗绿”的行为。
随着对绿色金融产品多样性需求的不断增加,绿色金融产品在创新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数据,而数据价值尚未被完全有效利用,数据赋能产品创新的场景有待开发,阻碍了绿色金融市场的多样性发展。
激活绿色金融,赋能绿色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在实践中探索、在发展中创新。要大力营造有利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快建立绿色产业认定评级体系与碳资产管理体系,加强政府对绿色金融的财政扶持力度,建立对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统筹财政、金融、产业、环境等各类资源,完善绿色金融配套政策体系。不断优化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体系,满足多元市场主体需求,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鼓励金融机构与绿色企业双向融合促发展。实施建立绿色金融风险分担机制、鼓励联合融资等多举措降低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风险与成本,调动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积极性,打造融合“金融+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模式,解决跨部门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融资需求与绿色金融供给精准对接、高效合作、融合共赢,提升产业发展“含绿量”和“含金量”。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