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个人碳账户无法实现互通、互认、互换,用户在每个平台零星存在的碳积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局面有望逐步打破。
在5月15日“全国低碳日”,《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获悉,商业银行碳账户实现互通、互认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建设银行宣布,该行碳账户与银联“低碳计划”平台全面互通,实现低碳场景共建、低碳权益共享。
建行并非首家对外宣布开展此类合作的机构。此前,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曾宣布与中国银联开展合作,打通“中信碳账户”与中国银联“低碳计划”服务,实现金融业碳账户的互通、互认。
金融机构加快布局
碳账户被业界誉为记录碳足迹的“账簿”,是追踪和量化个人或企业的碳减排行为载体,对于发挥金融“活水”作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基础性关键性意义。
近年来,金融机构将个人碳账户纳入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体系,纷纷布局个人及企业碳账户。其中在个人碳账户方面,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建设银行、工商银行、邮储银行、平安银行等10余家银行陆续上线个人碳账户平台,将用户各种绿色低碳行为的碳减排量都记录在个人碳账本。为了鼓励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各家银行纷纷提供了丰富的权益福利,例如共享单车骑行卡、消费券等生活权益。除了生活消费权益的兑换,还有银行为个人用户提供了一系列公益服务项目,包括植树造林、乡村儿童关爱等。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商业银行主动布局碳账户是出于自身发展需求,同时此举有助于推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一种金融服务创新,商业银行推出个人及企业碳账户,将金融服务与用户行为在“双碳”目标下进行链接,既有助于在全社会宣导绿色低碳理念,也有助于进一步丰富自身金融服务场景,拓展新兴领域金融业务,增强现有用户黏性并获得新的用户。
实现互通激发绿色活力
碳账户在我国虽然早已开始了相关实践,但目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未建成统一标准与缺乏互联互通正是其中之一。这极大限制了用户积极性。
在运行模式上,记者了解到,目前大部分银行的个人碳账户,是通过手机银行APP、网点小程序等终端,识别用户在日常衣食住行消费场景中的绿色低碳行为,并将这些行为中节约的纸张、燃油等换算成个人碳减排量,形成碳账户中的碳积分。“虽然我开通了个人碳账户,但个人日常使用的金融服务并不局限于某一家银行,这些积分散落在各家,用着用着就感觉没什么意思了。”北京一位开通碳账户的用户郑女士表示。
就此,有机构认为,同一个用户在多个金融机构和互联网消费平台上都有着类似的个人碳账户。碳减排形成的积分散落在各个平台之间,无法实现互通、互认、互换,极大地降低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基于此,建立个人碳账户数据的互通、互认、互换机制,对于提升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很有必要。
董希淼认为,碳账户的运营需要收集记录用户在企业经营和日常生活的碳减排行为并量化为一定碳积分,但在现实中,这些减排行为发生的场景较为分散,平台面临着数据归集、处理和隐私保护两方面难题。在数据统计方面,如果没有实现不同平台间的信息共享,就难以有效降低数据采集成本,完善数据统计范畴。
“本次建设银行‘低碳生活’和银联的‘低碳计划’联合打通了金融行业碳账户全面融合和统一管理的有效路径。”建设银行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未来用户可通过‘银联云闪付’APP搜索‘低碳计划’,进入‘银行碳账户’入口,选择‘建设银行’,授权完成后即可使用建设银行碳账户的碳减排和绿色能量数据记录和管理、碳积分兑换等服务,让绿色出行、线上金融服务、旧物回收等低碳行为可以在双方的互通体系内互认。这一机制,实现了碳账户互通、低碳场景共建和低碳权益共享,并将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的绿色金融服务体验和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该负责人表示。
除去建成统一标准与缺乏互联互通外,据记者了解,由于个人碳账户处在起步阶段,想尽快普及和激发碳账户活力,还需要进一步促进公众对个人碳账户的了解;增加个人碳账户中积分变现渠道;实施个人碳账户信息保护等。
另据介绍,“低碳计划”是银联落实国家“双碳”目标建设的金融行业绿色低碳基础平台。截至目前,通过银联“低碳计划”平台已累计带动近4万吨碳减排量,助力绿色消费转型。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