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要求,日前,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部门联合召开工作推进会,要求切实提升金融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能力和质效。这意味着,拥有万亿市场的制造业设备更新有望成为银行信贷投放的重要增量,将有力推动制造业扩大投资和转型升级。
落实政策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飞速进步,许多企业拥有的设备和产品已经过时,设备效率低下,不仅影响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也制约了经济发展潜力的释放。另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一些消费品也亟须更新换代。因此,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不仅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将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既利当前、更利长远。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同时要求加大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支持力度。运用再贷款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发挥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工作机制作用。引导银行机构合理增加绿色信贷,加强对绿色智能家电生产、服务和消费的金融支持。鼓励银行机构适当降低乘用车贷款首付比例,合理确定汽车贷款期限、信贷额度。
事实上,一直以来,制造业都是银行信贷支持的重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1%,其中中长期贷款增长29.1%。仅国有六大银行2023年制造业贷款总规模就超过13.24万亿元。股份制银行也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兴业银行2023年末制造业贷款余额7282.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43%;广发银行2023年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较年初增长48%;民生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17.48%。
倾斜信贷资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将不断扩大,初步估算将形成一个年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巨大市场。其中,工业行业约占全行业设备更新投资额的七成以上,而制造业正是主要抓手。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为银行和企业带来了市场新机遇,也将成为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对此,股份制银行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增强责任意识,加强统筹协调,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倾斜更多金融资源,确保政策落实落细。
一方面,股份制银行要抓紧制订实施方案。各行要尽快建立行内工作机制,细化实化目标任务,完善配套制度措施,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浙商银行已率先行动,该行日前发布“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二十条专项举措”,着力推动全社会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提升优势装备和优质消费品供给能力,加快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该行将重点围绕钢铁、有色、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的设备高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更新改造,加强对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细分领域基础投研,提升科技金融经营与管理效率;大力支持制造业企业、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技术改造升级、设备更新等特色场景金融需求,持续推广“技术改造项目贷款”“设备采购贷款”“小企业设备贷”等特色贷款产品,不断优化服务模式,助力企业高效转型,还将围绕浙江省内“千项万亿”重大项目、“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315”科技创新体系等重点领域精准服务,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兴业银行有关人员表示,该行正在研究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授信项目差异化授权,合理加大分行贷款定价审批授权,快速响应企业需求。兴业银行在总行建立了由计划财务、风险管理、公司金融、零售信贷等多个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推动全行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另一方面,要加大信贷资源倾斜力度。目前,多地已出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如,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河北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将推进建筑和市政设施、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化、教育设施、文旅设施、医疗设施等设备更新,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对此,股份制银行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落实好监管要求,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沟通,找准工作重点,加快项目对接,积极满足重点领域融资需求。
与此同时,股份制银行要落实好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与有关部门近期出台的支持制造业和促进消费一系列政策要求,如,《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 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等,提升金融服务精准性、有效性。要用足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拓展金融支持的广度和深度,为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提供更加便捷、灵活的金融支持。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