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人民银行发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减少资金空转沉淀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2024-05-14 14:56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5月10日,人民银行发布的 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一季度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机构贷款量稳价降。3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73%,同比降低0.22个百分点,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在对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情况进行阐述的同时,报告特别就信贷增长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长期国债收益率等热点话题作了探讨。展望二季度,报告明确,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要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把握好利率、汇率内外均衡。

信贷需求“换挡”

信贷是重要的社会融资渠道之一。报告显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着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信贷均衡投放,为支持实体经济留有后劲。一季度,金融机构信贷冲高现象有所缓解,在保持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同时,投放节奏更趋均衡。

从数据上看,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51.8万亿元,同比增长9.2%,比年初增加9.6万亿元。同时,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持续处于历史低位。3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99%,同比下降0.35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 3.73%,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69%,同比下降0.45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我国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趋于弱化。一方面,过去靠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债务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另一方面,传统高度依赖信贷资金的重工业趋于饱和。在这个过程中,信贷需求较前些年会出现“换挡”。同时,当信贷存量规模较大时,继续增加信贷投放的边际效果递减。此外,随着直接融资发展,融资结构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更加适配,同样会导致信贷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趋弱。

报告强调,站在经济换挡升级的重要节点上,要科学认识信贷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转变片面追求规模的传统思维。宏观上要更加注重把握好融资环境的松紧适度。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减少资金空转沉淀,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金融支持质效。

债券供求有望趋于均衡

报告介绍,一季度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平稳运行。其中,货币市场利率小幅回升,交易活跃;国债和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回落,债券发行量增加;股票市场成交量增加,筹资额同比减少。

长期国债收益率是作为金融市场定价基准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季度,10年期国债收益率、3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较年初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这一“变奏”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针对长期国债收益率问题,报告指出,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预期,同时也受安全资产缺乏等因素扰动。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未来较长时期仍将保持合理增速。从微观层面看,市场缺乏安全资产对长期国债收益率产生了影响。一季度,银行、保险等机构出于“早买早收益”的考虑,资产配置需求集中释放,投资者无风险资产需求也在上升,债券市场投资需求相应增多

4月下旬以来,长期国债利率有所回升,其中,3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已回升至2.5%以上,债券市场供需关系边际改善。

报告明确,我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在反映市场预期和宏观经济方面总体有效。近年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较强,为债券市场平稳运行持续营造良好流动性环境。今年,积极财政政策力度较大,计划发行的政府债券规模不小,发行节奏还会加快。债券市场供求有望进一步趋于均衡,长期国债收益率与未来经济向好态势将更加匹配。

把握好利率、汇率内外均衡

在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整体取向下,报告明确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

首先,要保持融资和货币总量合理增长。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引导信贷合理增长,支持直接融资加快发展,继续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和金融债券市场发展。加大力度盘活存量金融资源,密切关注资金沉淀空转等情况,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其次,要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实施好存续的各类专项再贷款工具,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落地生效。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

最后,要把握好利率、汇率内外均衡。落实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防范高息揽储行为,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加强行业自律协调和管理,督促金融机构坚持风险定价原则。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