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创新的微观基础,科技型企业通常具备“高成长、轻资产、高风险”的特点。尤其是初创科技型企业,既存在普通小微企业的轻资产、高风险、信息透明度不足等共性问题,又具备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前景不确定、行业整体技术迭代更新快等个性特征。这意味着,要想为这些科技型企业精确匹配服务资源,金融机构必须直面更突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科技型企业价值难以准确评估的难题。
诚然,科技创新活动链条环节多,科技型企业从初创期到成长期、成熟期所需的时间较长,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传统的评估方法难以准确评估企业价值,特别是无形资产价值,但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完善评估体系、提升专业能力来解决上述问题。特别是在“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把服务新质生产力作为关键着力点”等号召之下,金融业更应加速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以此为基础,提升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服务质效。
现阶段,部分金融机构已结合科技型企业特征,探索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信用评价与风险识别体系。例如,招商银行自研的科创资质分模型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科技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充分运用多维科创属性大数据,输出科技企业“资质分”。这一量化评价的结果能协助银行一线从业人员发现财务维度之外的科技企业成长价值。同时,该模型全面纳入企业的知识产权要素,也能从评估知识产权价值入手,对企业的科创实力与成长潜力形成辅助判断。
兴业银行上线的科创企业“技术流”专属评价体系则注重考察企业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发明专利密集度、科研团队实力、科技资质、科技创新成果奖项等科技创新能力,并根据指标分值,给予企业“技术流”评级,实现了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精准评价。
上海农商银行也针对科技创新链条特点以及早期科创企业风险特征,与外部专业机构共同开发了“孵化器在孵企业专属评价体系”,包含六大模块、28个评价维度、116条评分选项。
专业的评级机构也有创新之举。以中诚信国际为例,结合科技创新企业的风险与特点,中诚信国际引入“科技创新竞争力”这一指标,在综合衡量受评对象科技创新竞争力和财务风险的基础上,结合ESG因素等调整因素,给定受评对象的个体基础信用级别,再考虑特殊外部支持对其信用质量的提升作用得到模型级别,并由信用评级委员会评定受评企业的最终主体信用等级。
在更全面、更科学、更专精的评价体系支持下,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望实现更加精准的“画像”,以破解金融机构在科技领域长久以来的“不敢投”难题。下一步,金融机构的努力方向应当是加强针对性和定制化能力,围绕科技型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模式、所处生命周期及未来发展情况,更准确地评估风险收益,在力促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控制管理好相关风险。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