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金融“烹出”县域经济“新味道”

2025-11-17 11:17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老板,‘嗦’一碗加香菇的肉丁面。”清晨7时许,当秋日的晨光洒到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城时,居住在建设路的市民王先生就来到了附近的“一口鲜”面庄,准备吃二两“大竹肉丁面”。他说“嗦”一碗肉丁面,是他新一天生活“开机”的习惯。

“好嘞,马上就到!”面庄老板罗大云热情回应后,便麻利地进到操作间,熟练地往配好佐料的碗中浇入骨汤,继而从锅里捞起面条和配菜,再淋上琥珀色的肉丁臊子,丢几粒翠绿的葱花。不到两分钟,一碗麻辣鲜香的肉丁面便呈现到了王先生面前。

打造品牌遇资金瓶颈

“嗦”是大竹人对吃面的形象称呼,也是习惯性口头语。仅这一个“嗦”字,就道出了“大竹肉丁面”经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筋道感,以及当地人爱吃面的地域性饮食文化特色。

据了解,“肉丁面”是大竹县的地理标志品牌,更是美食名片之一。之所以好吃,当地筋道的面和新鲜的猪肉是核心食材,肉丁炒制、面条手工制作和烹煮工艺是关键技术。在“肉丁面”行业摸爬滚打10多年,罗大云练就了一手烹饪绝技。

尽管“肉丁面”是清晨唤醒大竹人味蕾、几乎人人喜爱的一道美食,但却没能做大做强。8元一碗的“肉丁面”长期被困于小作坊经营状态,难以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品牌。

2024年11月,“大竹县肉丁面协会”成立,为“肉丁面”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带来了转机。“肉丁面”被大竹县委、县政府列入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一个特色产业,并制定出台了《大竹县肉丁面烹煮技术规范》,形成了“大竹肉丁面”统一品牌。

在大竹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大竹县的300余家面店纷纷响应,换上统一标有“大竹肉丁面·越吃越想念”标识的招牌,迈开了品牌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的新时代步伐。然而,资金短缺成了众多小面馆扩大产能托举起大产业的“拦路虎”。

信贷服务化解业主难题

关键时刻,农业银行达州分行挺身而出。农业银行大竹县支行分管信贷业务的副行长王映牵头,上下协同,组建了由10名业务骨干为成员的“大竹县肉丁面”产业信贷服务专班,拉开了支持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序幕。

“全县300余家面馆中,多数规模小,存在缺资金问题。”王映介绍。为此,农业银行达州分行信贷服务专班成员,分组分片负责,针对肉丁面产业“短、小、频、急”的资金需求,逐户了解经营情况,率先向“满园春”“德胜”等面店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罗大云的“一口鲜”面庄就是最先获得农业银行信贷支持的受益者。

2025年3月,“一口鲜”面庄获得了30万元生产经营贷款的支持。罗大云用这笔资金按照大竹肉丁面协会的品牌技术要求,对店面硬件和软件设施进行了技术改造升级,当起了第一个“大竹肉丁面”品牌推广大使。

罗大云一边娴熟地烹饪着肉丁面、照顾好顾客,一边笑盈盈地点赞农业银行的信贷服务。他说:“农业银行贷款都是上门服务,手续简、调查快、审批快、放款快,利率还优惠,很受生意人喜欢。”

金融助推力渗透上游产业

在信贷支持消费端的同时,农业银行达州分行还以农业银行大竹县支行为主体,以该支行所辖乡镇营业网点为责任单元,制定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三年规划,向“大竹肉丁面”特色产业上游的麦子种植、生猪养殖以及主要佐料生产等领域提供配套信贷服务,助力整个产业链发展,保证原料符合技术质量标准要求。

来自农业银行大竹县支行的统计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农业银行向“大竹肉丁面”产业链消费端发放的生产经营贷款余额达9357.41万元,支持面店已经达52户,让“大竹肉丁面”烹出了县域经济新味道。

据大竹县肉丁面协会透露,在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力推动下,“大竹肉丁面”产业正在从“小作坊”转型为“大产业”,目前已吸纳就业人员2000余人,年产值超3亿元。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