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记者观察:快速洞察 持续推动

2025-11-06 10:33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网络中,山东辖内多家金融监管支局正将金融监管总局助力实体经济的政策要求转化为扎根地方的实践行动。走访中记者发现,这些监管力量凭借对地方产业的快速洞察、与金融机构的高效联动,走出了一条特色路径。其中,滨州辖内各金融监管支局的实践尤为典型。

政策落地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与地方产业“同频共振”。这是记者在走访中最深的感受。面对“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部署,惠民金融监管支局、阳信金融监管支局没有简单转发文件,而是第一时间锚定辖区核心产业——惠民金融监管支局紧扣“中国绳网产业名城”定位,将“支持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细化为专项方案,联合财政、行业协会梳理出8类绳网企业专属金融产品,编制成通俗易懂的《政策汇编》送到企业车间;阳信金融监管支局则围绕“中国第一牛县”的畜牧业优势,对照“产业链金融服务”要求,把肉牛“养殖—加工—冷链”各环节的融资需求拆解成清单,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按单配菜”。这种“政策靶向转化”的做法,让顶层设计真正落地为企业能感知、能受益的服务。

金融创新的核心,在于能否破解产业“个性化痛点”。在惠民绳网产业集聚区,记者了解到,当地企业多为中小微规模,“轻资产、缺抵押”是普遍难题。惠民金融监管支局引导银行跳出传统信贷思维,创新推出“绳网贷”——不依赖固定资产抵押,而是以企业的订单合同、生产设备为隐性担保,同时协调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降低担保费率,某绳网加工企业仅用3天就拿到200万元贷款,顺利赶制出口订单。而在阳信的肉牛养殖基地,阳信金融监管支局则针对养殖户“有活体无抵押物”的困境,引导银行推出“活体抵押贷”,联合保险机构开发“肉牛价格指数保险”,既解决了融资难题,又帮养殖户规避了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从这两个案例能看出,真正有效的金融创新,从来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监管机构引导金融机构“蹲点调研”,把产业痛点变成创新靶点,让金融服务真正“贴”着产业需求走。

记者注意到,惠民金融监管支局、阳信金融监管支局建立了常态化的协同机制:惠民金融监管支局组建“金融+绳网产业”服务专班,每月深入企业收集需求,再反馈给金融机构;阳信金融监管支局则对银行支持肉牛产业的情况开展“月度监测+季度评估”,把信贷投放、服务效率等指标纳入考核,推动金融机构持续发力。这种“监管推动、银企互动、持续跟踪”的模式,打破了过去银企“信息不对称”的壁垒,让金融支持从“一次性输血”变成了“长效造血”。

滨州辖内各金融监管支局的实践证明,只要把“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落到“懂产业、联企业”的实处,就能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新生动能”。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