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记者手记:东营实践彰显监管温度与效能

2025-08-29 10:57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东营金融监管分局以央地协同为经、“四级垂管”为纬,织就一张覆盖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网,让“普惠金融”从抽象概念变为具象实践,彰显了监管引导下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的深层逻辑。

监管协同:打破“玻璃门”的关键密钥

小微企业融资难,难在“信息不对称”与“资源碎片化”的双重壁垒。东营的破题之道,在于将“深化央地协同”的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机制设计。当东营金融监管分局联动发改、科技、商务等部门建立“联合会诊”制度,当“四级垂管”体系让政策红利穿透行政层级直达县域园区,本质上是用制度力量打破了金融机构与企业间的“玻璃门”。

这种协同不是简单的部门叠加,而是监管逻辑的深层变革。在广饶县再生胶企业的案例中,科技部门的科创认证、发改部门的项目备案与银行的信贷评估形成闭环,让技术专利这类“轻资产”获得信用权重;在华盛橡胶的跨境服务中,海关的进出口数据、外汇管理部门的政策指导与银行的结算服务无缝衔接,使外贸企业的“订单信用”转化为融资能力。这印证了一个核心观点: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从来不是孤立的,唯有构建“政策协同生态”,才能让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精准滴灌:从“大水漫灌”到“靶向治疗”

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要义在于告别“撒胡椒面”式的粗放模式,转向基于企业实际需求的精准服务。东营的实践揭示了精准化的三重内涵:在服务对象上,聚焦产业链上下游的“隐形冠军”,而非盲目追求覆盖面;在产品设计上,针对科技型企业开发“专利贷”,为外贸企业定制“汇率避险包”,实现“一户一策”;在服务流程上,将银行审批与政府服务窗口对接,把10个工作日的放贷效率从“特例”变为“常态”。

这种精准性背后,是监管思路的根本转变——从“要求银行做什么”到“帮助银行怎么做”。东营金融监管分局推动建立的“四张清单”(企业清单、需求清单、产品清单、政策清单),本质上是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导航”;组织“行长县域行”活动,是让银行决策者直面企业痛点,避免信贷政策“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当监管部门从“管理者”变为“赋能者”,金融资源自然能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长效发展:让“救急钱”变成“发展钱”

观察东营的实践,最深刻的启示在于:优质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既要解燃眉之急,又要助长远发展。长冠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获得的1000万元贷款,不仅用于周转,还投向设备升级,带动产能提升40%;华盛橡胶借助金融支持开拓8个海外新市场,实现出口逆势增长。这印证了一个规律: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在于让资金成为企业升级的“催化剂”,而非单纯的“输血包”。

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的深意在于——通过金融支持,推动小微企业从产业链的“追随者”成长为“引领者”。东营金融监管分局推动的“科技金融生态共建”,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既解决当下的融资难题,又通过政策引导让企业认识到“技术信用”的价值,倒逼其向创新驱动转型。这种“授人以渔”的监管智慧,远比单纯的资金投放更具长远意义。

从东营的实践放眼全国,小微企业的“大舞台”,既需要金融机构拿出真招实策,又需要监管部门当好“指挥棒”。当央地协同的机制更顺畅,当精准服务的生态更完善,当金融与实体的循环更高效,小微企业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大的能量。这正是东营实践对顶层设计最好的回应,也是普惠金融最动人的底色。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