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巴山渝水绘“金”卷

2025-08-27 10:37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作为全国首个“企业硬科技培育基地”落户地、重庆中心城区唯一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市巴南区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积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谱写了科技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奏鸣曲”。

近日,在重庆金融监管局的引导下,重庆市银行业协会、重庆市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开展走基层活动,实地调研巴南区构建科技金融生态、引领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扩大规模效应

宗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重庆本地汽摩行业的龙头企业。去年12月,重庆农商银行巴南支行与中国进出口银行联合牵头,组织8家银行成立银团,向宗申集团发放并购贷款20亿元,帮助企业收购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24.5513%的股权。

“为了积极响应市政府对隆鑫系13家公司破产重组的工作部署,我们成立重庆宗申新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专门用于收购隆鑫股权。”宗申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股权收购资金需求量大,时间紧。在重庆农商银行与中国进出口银行联合牵头的银团的及时支持下,我们才能赶在隆鑫破产清算前顺利完成收购。”

“宗申集团是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重庆企业100强。在了解到企业的融资需求后,支行第一时间与总行联动成立专业团队,定制专属金融服务方案,开通绿色通道,打破条线壁垒,在推动流程优化和银团协调等环节创下多项‘最快纪录’,实现了‘让企业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重庆农商银行巴南支行金融部经理说。

化解贷款难题

2024年,巴南区科技型企业总量6086家,位居全市第一。这一成绩离不开银行机构在科技企业授信模式上的推陈出新。

“传统授信模式缺乏领域知识,无法契合科技研发特有的规律与行情,制约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重庆市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陈灿说。

如何在不满足传统贷款条件的情况下,实现对高潜力科技企业的有效授信,更好地促进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兴业银行给出了“多维评分+行业研判”的解决方案。

为了化解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题,兴业银行重庆分行创设“技术流”评价体系,从知识产权数量与质量、发明专利密集度、科技创新成果奖项等15个维度、近280项数据指标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为初创型科技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精准画像,将“看不见”的技术资产转化为“看得见”的评级得分和融资额度。

去年7月,兴业银行重庆巴南支行通过“技术流”赋能芯片技术研发,率先向某市级重点科技项目授信1.8亿元,贷款期限8年,为解决半导体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提供金融支持。此外,为提高“技术流”评价体系的准确性,兴业银行总行依托兴业研究院建立了“行业专家库”,聚焦“区域+行业”研究,以“总分支联动”的方式对企业展开“专家会诊”,借助行业研判增强对贷款的风险洞察。

“我们在全国有100多位资深研究员,结合行业分析与实地调研,提供前瞻性行业研报。基层业务人员在办理贷款时,常常会登录兴业研究APP学习行业知识。”兴业银行重庆巴南支行行长夏晓培表示,“即使企业在初创阶段未能打开市场局面,高精尖人才也能通过人才贷获得最高1000万元的贷款。而对于知识产权挂钩贷来说,知识产权价值越高,企业贷款利率越低,资金成本越便宜。”

让腰包“鼓”起来

伴随着科技创新搭上时代快车,在“巴山巴水”的另一侧,天坪山云林天乡景区在绚烂的花海间唱响了乡村振兴的田园之歌。

2023年10月,重庆市首笔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落户巴南区。重庆三峡银行巴南支行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地上附着物”为抵押,向重庆市天坪山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发放了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该贷款的金额超过了土地成交价。

据悉,重庆市天坪山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向云林天乡景区投资了1.6亿元,景区年用工量超3万人次,年工资总量近300万元。去年,景区的游客由40万增加到60万,带动当地人均年收入增长3.68万元,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

“有很多务工人员是村里面的老人,年龄主要在65到78岁之间。景区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务工,为乡村建设留住了青年人才。”天坪山云林天乡景区负责人梁荣说。

为了拓宽村民的收入渠道,景区搭建了专门的农副产品销售区,用于售卖当地“土特产”,并定期提供免费的清洁卫生服务。借助景区这一平台,村民们可以通过务工、农产品销售和土地流转三个渠道获得经济收入。

“只有让土地‘流动’起来,老百姓才能富起来。三峡银行的‘试水’,为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提供了巴南方案。”巴南金融监管分局原副局长、三级调研员李中银表示。

重庆金融监管局引导辖内机构通过“金融+科技”的创新路径探索,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西部金融中心。这一思路的核心是实现科技与金融的双向供需联动,既以科技为金融发展注入动力,又以金融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通过金融与科技两大要素市场的“双向奔赴”,实现了以科技之力赋能金融业跃迁升级、以金融之力助推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能力和科技创新支持能力得到同步提升,树立了西部金融中心独特的“金融+科技”辨识度。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