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1日,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天津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十年奋进路,今朝展新颜。十年时间,作为中国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天津自贸试验区以天津1%的土地,贡献了全市26%的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8%的进出口额、43%的实际使用外资额和16%的税收收入。
回望发展路,金融之帆助力天津自贸试验区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深耕制度创新的“试验田”
自贸试验区是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十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秉承“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初心使命,在金融领域开展一系列制度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投资更加自由,贸易更加便利。
经过十年的发展,天津自贸试验区成立了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和海外工程投资服务中心,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高水平的跨境投融资服务,打造海外工程投资政策创新高地。推动货物贸易提质增量,累计推出214项贸易便利化举措,十年累计进出口贸易额超2.5万亿元。
助力企业“走出去”,一直是中国信保天津分公司的“头等大事”。2024年底,中国信保天津分公司成功承保天津欧柏威股份有限公司承建马来西亚危废处理厂项目,实现中国信保系统内首个分支机构自批权限的中长期买贷保单顺利落地。
中国信保天津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根据项目方案,由中国昊远集团投资该项目,天津欧柏威股份有限公司承建该项目,中国银行马来西亚子行和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组成内部银团并基于中国信保出口买方信贷保险提供出口买贷融资,积极支持“中国资本+中国技术+中国工程+中国装备”走出去,加速在全球布局。目前,项目已经完成一期提款,金额约6000万元人民币。
跨境资金流动更加顺畅。
“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十年来,区内覆盖25类金融全牌照,形成了‘1+3+4’跨境金融政策体系,建立了FT账户一个特色政策,搭建了FDI、QFII、QFLP3条外资进境通道,设有全国4个资金池全类别。”天津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局金融发展中心主任曲彬说。
尤其是在FT账户的推广应用上,天津自贸试验区将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提升至新高度。2019年,天津复制推广FT账户,实现了企业跨境资金收付更加顺畅、资金运营管理更加高效。目前,全市企业FT账户业务结算量已突破1.2万亿元。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推行跨境人民币便利化业务电子化审单措施,业务办理审核材料‘线上通办’,有效降低企业‘脚底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副行长贾科说。
审批更加高效。
优化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金融监管部门也在积极作为。天津金融监管局落实“放管服”要求,简化行政许可方式,将天津自贸试验区内银行保险机构和高级管理人员有关行政许可事项由审批制改为报告制,并将实施报告制的范围由自贸试验区扩大到滨海新区及东丽区全域,实施以来通过削减审批事项、下放管理权限,累计完成备案事项719件,大幅提升市场准入质效。
“我们还有效提升非现场监管的数智化水平,研发了睿威风险监测系统天津自贸试验区模块,依托企业逐笔交易流水的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对天津自贸试验区及各片区经济运行、注册企业信用风险、主导产业资金图谱和国际收支的全景监测,有效完善了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服务和风险防控体系。”天津金融监管局局长赵宇龙表示。
打造先行先试的“津样本”
不久前,天津自贸试验区“全国首创”列表上又多了一个“新成员”——首创全国冷链物流行业“脱核链贷”供应链金融模式。
冷链物流行业是天津自贸试验区的支柱产业。目前,天津自贸试验区冷库容量5000吨以上冷链企业有39家,冷链仓储能力达到100万吨,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冷链产业贸易生态。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天津冻品贸易主要是民营企业在开展,数量多、规模小且绝大部分具有轻资产的特点,从银行获得贷款不容易,资金周转成为扩大商贸规模的难点。”曲彬说。
基于此,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创新推出全国首单冷链物流行业“脱核链贷”创新模式,为中小冻品贸易企业提供授信。区别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在“脱核”即不占用核心企业自身授信的前提下,又依托核心企业的控货能力“链贷”,实现“资金流、货物流、单据流”三流合一,满足金融机构的风控要求,打通了“产业链”与“资金链”的通道,使资金能更畅通地为实体贸易提供融资服务。目前,授信总规模达7亿元。
更多“首创”“率先”“首家”在天津自贸试验区涌现——
东疆综合保税区管委会落地全国首单离岸发动机融资租赁业务,发布全国首个融资租赁绿色评价机制,并开展全国首笔标准化绿色融资租赁业务。
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支持天保保理公司创新开展全国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ABCP业务。
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落地京津冀三地首笔互认跨境人民币便利化业务。
人保财险天津市分公司独家承保全球最大吨位的重吊型多用途船。
天津自贸试验区成功获准发行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邮储银行天津分行、兴业银行天津分行等承销,拓宽了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实践,天津自贸试验区在金融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成果,在跨境金融、科技金融、航运金融、绿色金融、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诸多领域,已累计推出了183个金融创新案例,其中全国首单43个,不仅为解决行业堵点痛点、满足企业所急所需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也为全国金融创新发展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天津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唐力表示。
当好领跑全国的“排头兵”
2022年7月29日,对于天津自贸试验区而言是值得铭记的一天。天津自贸试验区中的东疆片区第2000架租赁飞机正式交付,东疆片区成为全国第一、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飞机租赁总量领跑全国。截至2024年底,天津自贸试验区累计完成飞机租赁2354架。
跑在前面的不仅是飞机租赁。十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开展离岸融资租赁对外债权登记、飞机租赁跨关区海关联动监管机制等,首创联合租赁、跨境转租赁、出口租赁、保税租赁、离岸租赁等40余个创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建立融资租赁绿色评价机制,飞机、船舶、海工平台跨境租赁业务全国占比超70%。如今,天津自贸试验区融资租赁规模达2.3万亿元,占全国四分之一。融资租赁成为天津自贸试验区一张闪闪发亮的“金名片”。
另一张“王牌”同样令人瞩目。
“天津自贸试验区首创保理行业标准、创新政策30余项,成为全国商业保理行业的重要创新策源地、模式输出地和机构聚集地。”滨海新区区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单泽峰指出。
不久前,TCL实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天津经开区保理企业天津简单汇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完成创新模式下首笔货物贸易项下国际保理业务,实现国际商业保理业务的突破,开创了全国先河。该业务的完成为TCL集团移动板块产业链配套出口商实现了提前3个月回款,且资金价格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观一隅而知全貌。商业保理以其灵活融资模式助力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成为企业资金周转的加速引擎。目前,天津自贸试验区商业保理资产规模、保理融资余额均稳居全国第一,保理资产总额规模超3000亿元,“中国商业保理之都”持续保持全国领先优势。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重磅政策,崭新起点,天津自贸试验区继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天津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自贸区(港)建设经验,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开展更多首创性、引领性改革探索,形成更多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成果,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坚定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为深度融入国际经贸体系提供实践支撑。”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李文海说。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