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12”汶川地震发生17年后,《金融时报》记者来到汶川,只见岷江岸边乡村民宿特色鲜明,田间红宝石般的甜樱桃挂满枝头、摇摇欲坠,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曾经,这片土地在地震中满目疮痍;如今,旧貌换新颜,通过产业发展、就业增收、民生改善实现了完美蝶变。而金融支持如汩汩清泉,始终滋养着汶川的振兴之路。截至4月末,汶川县各项存款余额比2008年4月增长4.62倍;各项贷款余额48.9亿元,比2008年4月增长超过一倍。17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阿坝州分行指导辖内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各项支持政策,用好用活货币政策工具,为汶川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向绿而行 守护绿水青山
汶川南部的群山之间,储备林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震后,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问题频发。
为修复生态、推动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储备林项目应运而生。在项目建设中,中国人民银行阿坝州分行指导农发行阿坝州分行制定专属信贷支持方案,运用“国储林+绿色产业链”模式授信11亿元长期、低息的专项贷款。
走进项目区,看到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种苗培育、林地改造等工作,这些都得益于资金的有力保障。目前,项目通过林地流转已直接带动7个乡镇的村民增收,16个脱贫户享受到“红利”。项目建成后,不仅周边生态环境将大幅改善,还将凭借丰富的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资源反哺地方经济,为汶川县南部片区7个乡镇的村民开拓新的增收渠道。经测算,项目在未来30年将产生32亿元收入。
曾经因地震受损的绿水青山,正借助金融的力量,逐渐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截至4月末,全县绿色贷款余额15.82亿元,绿色金融持续赋能,让汶川的生态底色更加靓丽,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产业带动 激活乡村旅游动能
记者在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看到,白墙黛瓦的古镇与青山秀水相映成趣,“悠哉山居”民宿就隐匿于这片如画风光中。民宿负责人李高媛回忆起地震那年,仍心有余悸:“地震那年,家里房子被震塌,我们一家人觉得天都塌下来了。”没想到十几年过去,靠着政府帮扶和金融支持,不仅重建了房子,还把民宿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2023年,李高媛运用阿坝农商银行汶川支行发放的100万元贷款对民宿进行装修升级,吸引来的游客更多了。今年“五一”假期,35间房被早早订满,基本上都是回头客,院子里停满了车,周边老乡卖的山货、手工艺品也得以畅销。
地震曾让这座小镇的经济遭受重创,基础设施损失惨重,人居环境被破坏。如今,古镇已从地震废墟中涅槃成为文旅特色小镇,吸引了大量游客。随着旅游热度攀升,不少农房改造和民宿升级迫在眉睫。金融机构把民宿经济作为支持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助推器,推出“民宿贷”“乡旅贷”等金融产品,已支持民宿产业458家,发放贷款7914万元。截至今年4月末,汶川县涉旅游贷款余额14.47亿元,仅今年“五一”期间全县就接待游客逾32.5万人次。
赋能农业产业 激发乡村振兴潜力
在汶川县映秀镇的青山绿水间,一座现代化养猪场正蓬勃发展。负责人杨加辉介绍,他于2020年注册成立嘉旺农场,起初一直面临着“缺资金、怕风险”的难题。阿坝农商银行汶川支行了解情况后,通过“信用+质押”“乡村振兴贷”发放贷款50万元。“阿坝农商银行多年来的支持让我的养殖场不断发展,猪场存栏量从500头增至2000头,年出栏量突破4000头,年利润达100余万元,较贷款前增长3倍。目前,猪场还带动了周边多名群众就业。”杨加辉说。
在汶川县游口镇红福村,金融支持同样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益处。震后第二年,村集体计划将养殖产业打造成“致富密码”,出资入股农辉山鸡发展有限公司。在该公司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阿坝州分行指导金融机构将该公司打造为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基地,通过“基地+信贷”“基地+优惠利率”等支持模式累计提供贷款4000万元。此外,农行汶川支行还向该公司发放贷款30万元。如今,该公司发展成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构建起“鸡一肥一果”的生态循环种养殖产品体系,“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稳定了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连续15年给红福村种植户捐赠有机肥料400吨,用于粮食、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施肥,每年给村集体分红的同时带动10至20人务工就业。据悉,该公司正在投资建设100万只蛋鸡养殖产业智能园区,将对现有育雏鸡舍进行改造升级,并配套建设5万吨饲料厂、年产3万吨的有机肥加工厂、2000平方米的鸡蛋清洗、分拣车间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近年来,汶川县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助力农业产业化发展重塑新生,以“云朵鸡”为代表的“畜三宝”,以“汶川大樱桃”为代表的“果三宝”渐成新名片。在金融“甘霖”的持续润泽下,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等高原特色农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截至今年4月末,全县涉农贷款余额达20.97亿元,惠及3468户农业主体。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