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有山也有海。金秋时节,邂逅宁德的山,随处可见挂满枝头金灿灿的丰收果实,印证着“四库”理论在宁德的生态实践成果。在宁德金融监管分局指导下,周宁县金融机构传承和践行“三库+碳库”绿色生态理念,积极打造绿色生态样板。
“好风景”催生“好钱景”
周宁县森林覆盖率72.96%,绿盈乡村覆盖率超过90%。绿色生态发展正在周宁焕发生机活力。
“当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传达到后洋村时,父亲(黄振芳)带着我率先承包10亩田,每天在田里辛勤劳作,当年收获1万斤谷子,连续3年收获了3万斤。”黄振芳的儿子黄传融回忆说,“后来父亲又承包了7亩荒山种茶,三年就实现每亩收入2000元,成了村里的‘万元户’。”
后来黄振芳敏锐地感知到“拓荒是一条致富路”,带领家人承包荒山50亩,后又贷款8万元造“速生林”。只用了3年,黄振芳和家人以1207亩的造林面积位居周宁县之冠,开办了家庭林场。
而这第一笔“巨资”就来源于农业银行。据黄传融回忆,当时在农行贷款了3万元;后来又加上革命老区贴息贷款,共5万元。
如今,“荒山”早已变成了“绿洲”。黄振芳的家庭林场成了周宁县“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福建省首个“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也落户于此。
从“一家种”到“家家植”,黄振芳一家的造林经验也影响了后洋村几代人。短短几年,后洋村林地面积扩增到7307亩。
2016年,黄传融接过管理家庭林场的重任,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当地银行机构创新思路,将林木资源折成碳汇价,作为贷款的质押担保,持续发放优惠利率的“碳汇贷”,支持其合作社在林下养蜂、种植中草药等,带动50多位村民增收。
得益于丰富的林业资源,后洋村深耕黄振芳家庭林场,探索“林养、林种、林游”融合新模式,牧业、花卉、林下中草药种植等绿色产业纷纷涌入。如今,周宁县通过推广后洋村的发展模式,培育了“黄振芳式”经营主体300多家,带动个体种养户2600多户,总产值超过3亿元。
周宁金融监管支局副局长徐虎林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当地金融机构坚持以金融活水来助“绿”生“金”,引领支持当地发展绿色生态,通过发放长期信贷资金与加强金融服务,大力支持该县造林涵水为库工程,促进良好水体保护及地下水环境防治,在保障群众生产生活供水供电的同时,涵养了县域土地,水库建设、水力发电站建设成绩可圈可点。
2017年,金融持续支持建设的周宁县国有林场成为首批福建省林业碳汇交易试点林场;2021年10月,周宁国有林场分两批次分别以10.2元/吨的价格挂牌交易,累计成交13.6万吨,实现交易收入138.3万元如今,周宁县绿色金融加快发展,润泽滋养了越来越多的“绿水青山”,发展了越来越多的“金山银山”。
周宁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工作人员(左一、左二)到黄传融的奇异果基地调研。
“好生态”带来“好风景”
华电福新周宁抽水蓄能有限公司部门负责人张健告诉记者,2022年投产至今,该电站已累计发电28.28亿千瓦时,等效减少标准煤消耗量约62.37万吨,节约系统燃料费62370万元。
该项目启动后,宁德金融监管分局指导周宁县商业银行,根据《绿色信贷项目节能减排量测算指引》测算绿色信贷部分的节能减排潜力,组织银团贷款为项目提供国家碳减排支持政策方面的项目融资,并为其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最终实现碳减排效益和经济效益成果转换为授信支持的有力手段。
“该电站可配合核电运行,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同时可改善当地的环保问题,提升旅游资源品质,并推动闽东老区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农行周宁支行副行长王舒骏介绍。
“好环境”培育“好业态”
“我们养的猪、牛等,各项指标达到要求,都能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金融机构开发的生猪‘耳标贷’、奶牛‘活体贷’等活体动产融资信贷产品,让企业发展有了源源不断的绿色信贷资金保障,我们扩大生产劲头更足了。”福建省周宁县和谐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永斌说。
宁德金融监管分局指导周宁县银行业机构因地制宜,按照政策文件精神,结合当地环境效益评估情况,创新推出“牲畜活体抵押贷款、林e贷、创业担保贷款、乡村振兴贷”等系列绿色信贷产品,对特色食品企业发展不断予以配套支持;同时,还依托县农村生产要素平台,破解企业受限于没有标准化厂房、无可抵押的不动产、无有资质的担保人等因素制约。
此外,周宁县内保险机构还创新推出“野猪侵害农作物保险”,大力推广“水稻、马铃薯种植保险”“种植大棚保险”“低温指数保险”等一系列险种,加强绿色金融保障,促进该县加快大食物粮仓建设。
采访中,黄传融表示,得益于金融机构支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山林,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循环经济项目。
一幅乡村县域经济发展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