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增量资金入市 交易热度攀升

2025-08-15 10:05
来源:金融时报

8月以来,A股市场震荡上行、市场交易热度持续。

Wind数据显示,8月13日,上证指数收报3683.46点,突破了去年“9·24”行情后的阶段高点,创下2021年12月13日以来新高;8月14日,上证指数盘中站上3700点,最高报3704.77点。同时,A股全市场成交额连续两日突破2万亿元。8月14日,全市场成交额达2.31万亿元,较8月13日继续放量1311亿元,创年内新高。此前,年内成交额最高点为2月21日的2.23万亿元。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政策预期改善、资金驱动、业绩支撑以及外部风险阶段性下降,共同促成了近期A股指数的强劲表现。

“今年以来,面对外部冲击加剧、内部困难挑战交织的复杂局面,我国各行业生产仍实现稳步增长,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态势,宏观基本面整体较强有韧性。”方正证券分析师朱成成认为,展望后市,上市公司盈利正处于下行周期尾声阶段,叠加“反内卷”等一系列政策利好出台,企业盈利后续有望逐步改善。此外,当前市场流动性宽松充裕,风险偏好显著改善,有望推动A股继续向好。

各路资金加速进场

A股市场近期明显走强,背后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便是增量资金加速入场。

“本轮行情增量资金来源众多,有保险、养老金、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机构资金,也有居民配置资金的入市。”据华西证券策略分析师李立峰分析,自去年“9·24”行情启动以来,我国M1-M2同比增速负剪刀差持续收窄,反映资金活化程度增强,居民的消费和投资意愿出现边际回暖迹象。

与此同时,个人投资者风险偏好正在持续回升。据中金公司统计,2024年10月以来,上交所月均新增开户数268万户,相比2024年前9个月增长80%,市场的融资余额近半年也维持在1.8万亿元之上。

西部证券在研报中认为,随着存款收益率大幅下滑,银行理财和“固收+”基金规模出现明显扩张,居民资金正在通过银行理财寻求更高的收益。居民资金将加速流入理财产品,间接通过“固收+”基金等渠道进入权益市场,成为后续行情的主要增量资金。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国内策略分析师李求索表示,近期A股资金面筹码结构改善,市场指数突破主要成本曲线且短期成本曲线高于长期成本曲线,表明早期入场投资者整体开始转为浮盈,新入场投资者成本更高但也处于浮盈状态,资金筹码结构显示目前位置有较好的赚钱效应。

“股市赚钱效应较佳,居民增量配置资金入市动能犹在,后市股市微观流动性环境仍偏宽松,居民增量资金入市将成为本轮行情的重要驱动。”李立峰认为。

交易活跃度明显抬升

在A股重拾升势的同时,8月5日,A股市场两融余额升至20002.59亿元,时隔10年再度突破2万亿元大关。此后两融余额继续上行,截至8月13日,达20462.51亿元。

作为反映市场情绪和杠杆水平的重要指标,两融余额重返高位表明投资者不断加大A股权益配置,市场活跃度持续提升。那么,相较于2015年,A股当前资金的杠杆水平如何?

据Wind统计,截至8月13日,A股市场两融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比重为2.08%,两融交易额占A股成交比重为10.85%。“目前两融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两融交易额占A股成交额指标均处于历史中枢水平,均远低于2015年峰值。”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杨超表示。

在华西证券非银分析师罗惠洲看来,两融余额重返2万亿元高位,背后动力主要在于政策预期改善与市场风险偏好回升的共振。一是监管层密集释放稳定资本市场的政策信号,增量改革与制度优化预期不断增强,提振了投资者对后市发展的信心;二是从资金流向来看,年内融资资金主要流向信息技术、工业、材料等行业,这彰显出资金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看好,也折射出市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

“总体来看,与10年前相比,此次两融余额重返2万亿元所处的市场生态已发生深刻变革,政策更加完善,资金更加稳健,投向更加精准,呈现出明显的价值投资倾向,向上的动能具有更加扎实的市场基础。”罗惠洲表示。

8月14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回调,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下跌0.46%、0.87%、1.08%。

李求索认为,在估值抬升、增量资金入市的背景下,不排除指数波动加大,但宽松流动性结合盈利修复及叙事扭转,自去年“9·24”以来的本轮行情仍在延续过程中。

展望后市,李求索表示,关注景气高且有业绩验证的AI、算力、创新药、军工、有色等板块,以及业绩弹性较高,受益于居民资金入市的券商、保险行业,同时,红利板块预计仍将延续分化表现。

“看好三条主线。”华安证券策略分析师刘小霞提出,一是高弹性成长科技,包括AI、算力、机器人、军工等;二是高景气或业绩超预期领域,包括贵金属、工程机械、农化制品等;三是服务消费板块,包括出行、养老、扶幼等。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