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2025-02-28 15:13
来源:金融时报

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专业投资力量,也是维护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稳定器”。一直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支持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度就此作出决策部署,提出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

“用改革的办法破解资本市场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表示,通过综合改革健全投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可以不断增强投资者信心、吸引更多资金入市,提高资本市场定价及运行效率,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在此背景下,今年1月,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多个具体举措支持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提高权益市场投资比例。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或将为市场带来可观的增量资金,同时,改善投资者结构,改变市场资金不稳定、投资行为短期化等现象,推动构建投融资协调发展、市场参与主体各尽其责、各得其所的良好市场生态,助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

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买方力量,公募基金通过专业的投资服务帮助投资者分享上市企业的成长红利,促进经济发展与居民财富增长良性互动。中国证监会数据显示,公募基金总规模从2019年的13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底的33万亿元。其中,以股票投资为主的权益类基金规模从2.3万亿元增加到8.2万亿元,权益类ETF突破3万亿元。

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目前,中国证监会已初步形成改革方案:一是完善基金公司的治理和定位,包括加强长周期业绩考核、稳步降低基金综合费率;二是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包括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加快推进指数化投资发展、强化监管分类评价引导、督促提升核心投研能力;三是加强监管执法等。

中信建投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赵然认为,上述措施旨在便利中长期资金通过指数产品增量入市,同时,着力扩大中低波动、浮动费率产品覆盖面,并通过改革基金公司的分类评价、投研能力评价体系等来保证这些目标的顺利实施。

长周期考核促“长钱”入市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含权益类基金)占其委托投资规模比例约10%、26.7%、14%、14%,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几类资金作为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在投资长期方面的优势和决心。

考核周期短是多年来制约商业保险资金、年金基金等一些中长期资金扩大A股投资的一个重要卡点。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策略官陈果表示,近几年来,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长周期考核,促使保险公司从追求短期收益转变为注重长期价值创造。

实施长周期考核,能够有效熨平短期市场波动对业绩的影响。在前期已有的引导性政策文件基础上,《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等都要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大幅降低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当年度经营指标考核权重,并细化明确全国社保基金五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安排。

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

“可观的投资回报和良好的资本市场生态,尤其是建立起一个‘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市场生态,是吸引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重要基础。”博时基金董事长江向阳表示。

在资产端,监管持续推动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引导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购力度,落实一年多次分红政策。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表示,高分红策略能够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配置,提升红利股的吸引力。

在交易端、机构端、执法端,通过不断丰富适合中长期投资的产品和工具供给、提升机构专业服务能力、坚决维护市场“三公”秩序等,协同推动建设良好市场生态。

为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以及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货币政策工具,以提升上市公司和行业机构的融资能力和投资能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截至今年1月末,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已经开展了两次操作,合计金额1050亿元;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也受到市场广泛欢迎,金融机构已经和将近800家上市企业及主要股东达成合作意向,超过300家上市公司公开披露了打算申请股票的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超过600亿元。

徐驰认为,预计未来对于长线资金的支持政策或持续推进,投资方式将更加多样,投资范围持续扩大且投资工具或不断丰富。此外,股票投资收益的根源来自上市公司利润,针对上市公司监管将持续从严,上市公司治理持续深化,从根源上提高投资回报率。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