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3日上报,并于1月22日“闪电”获批后,首批12只科创综指ETF近日确定,将于2月17日集中发行。值得注意的是,跟踪最新发布的科创综指的第二批科创综指ETF也已经上报,业内人士认为,这将成为继去年中证A500指数系列产品后,又一次指数产品大规模上新。
科创综指作为综合指数可以更加全面地代表科创板上市公司,其推出后,科创板相关指数体系和投资工具进一步完善。随着近年来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科创板的投资价值已经受到了市场的关注。
进一步完善科创板投资工具
近日,首批12只科创综指ETF全部定档,将集中于2月17日开始发行。其中,易方达、天弘、建信、景顺长城、南方、汇添富、华泰柏瑞、博时旗下的科创综指ETF的发行截止日期均定在2月21日,募集期仅有5天。此外,还有多数科创综指ETF设置了20亿元的募集规模上限。
据了解,1月8日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及其价格指数正式官宣后,首批12只科创综指ETF便于1月13日正式上报,并于1月22日“闪电”获批。具体来看,首批12只产品分为两类,易方达、华夏、华泰柏瑞、南方、汇添富、博时、招商、天弘、建信9家基金公司上报的为跟踪全收益指数的科创综指ETF;富国、景顺长城、工银瑞信3家基金公司上报的为跟踪价格指数的科创综合价格ETF。上交所曾表示,科创综指ETF的推出进一步完善了科创板投资工具矩阵。
值得注意的是,在首批12只科创综指ETF获批后的第二天,第二批科创综指ETF便接力上报。证监会网站显示,嘉实、鹏华、国泰、兴业、兴银、西藏东财基金于1月23日集体上报了科创综指ETF产品。其中,嘉实、鹏华、国泰上报的是科创综指ETF;兴业、兴银、西藏东财上报的是科创综合价格ETF。“这是继去年中证A500指数系列产品后,今年的又一次指数产品大规模上新。”有业内人士表示。
今年1月8日,上交所和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宣布,1月20日正式发布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及其价格指数。
据了解,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定位于综合指数,成份股数量为565家,且覆盖了大、中、小各种市值风格。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对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市值覆盖占比达到97%、营收占比为99%、净利润占比为95%、研发费用占比为99%。
中信建投证券表示,科创板一直缺少一只类似于上证综指或者深证成指这样的综合类指数以反映板块总体的走势情况。科创综指的出炉是科创板自开市以来,首次迎来真实反映所有股票表现的综合指标,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全面布局科创板的工具。
博时基金表示,凭借覆盖全面、高科创属性、高成长潜力与鲜明政策导向等特性,科创综指ETF有望成为投资者布局科技创新前沿、分享中国科创崛起红利的投资利器。与此同时,科创综指ETF还有望为科创板市场持续引入增量资金,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科创板投资价值受到关注
科创板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试验田”,自2019年7月开市以来,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聚集地。截至2024年底,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已达581家,总市值规模超6.34万亿元。
在科创板稳步发展的同时,科创板投资工具以及相关指数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截至目前,科创板相关指数共计发布26条,构建了覆盖规模、主题、策略等类型的指数体系,这些指数从不同角度表征科创板运行情况。
在宽基指数方面,包括2020年7月发布的科创50、2023年8月发布的科创100、2024年8月发布的科创200以及今年发布的科创综指,随着科创板指数的相关投资工具不断丰富,有望为科创板引入更多金融活水。
上交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上交所上市科创板ETF产品共35只,规模合计2500亿元。其中,科创板宽基ETF在规模和品类上都实现长足发展,目前标的已涵盖科创50、科创100、科创200指数,总体规模超2000亿元,年规模增长率近20%。据上交所披露,截至2024年底,科创板已成为A股指数化投资比例最高的板块。
实际上,近期,除了科创综指ETF以外,还有多只科创板指数基金正在或即将发行。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12日,交银上证科创板100指数基金、摩根科创信息技术ETF、华泰柏瑞上证科创板200ETF联接基金正在发行,建信上证智选科创板创新价值ETF、万家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即将启动发行。
与此同时,公募基金也在加大科创板的配置比例。据广发证券测算,截至2024年底,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科创板股票配置比例已创下历史新高,显示出公募基金对于科创板股票的强烈看好。
易方达基金指数研究部总经理庞亚平表示,科创板定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汇聚众多高新技术企业,行业结构布局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高度契合,科创板的长期配置价值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
博时基金认为,在有效引导资金支持硬科技发展,提升资本市场对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及服务水平基础上,科创板相关指数正迎来更多关注。科创综指的推出将进一步补充完善科创板指数体系,丰富宽基指数体系的多样性,提升本土指数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吸引增量资金入市、服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