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多方协同发力 推动并购项目加速落地

2024-10-16 10:12
来源:金融时报

并购重组俨然成为当前资本市场热度最高的词汇之一。

政策方面,新“国九条”对活跃并购重组市场作出重要部署,随后“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相继出台。市场行动方面,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4月以来,A股上市公司共披露55单重大资产重组项目,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并购案例相继涌现,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国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证券方案接连出炉。

近日,上交所再次举行券商座谈会,就进一步活跃并购重组市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听取意见建议。

“更好推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主体和中介机构应坚持价值导向、积极作为,同时监管包容度、审核效率、沟通机制等也要进一步向公开、透明、可预期方向优化。”有券商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产业并购导向明显

产业整合并购已成为近年来的市场趋势。中信证券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上市公司外延式扩张动力不断增强,产业并购(包含战略合作、横向整合、垂直整合)的占比逐步提升,从2021年的约40%逐步提升至2024年的约70%。

“产业并购是此轮并购政策的最显著导向,希望上市公司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经营质量方向努力,鼓励上市公司加强产业整合。”前述券商人士说,“科创板八条”提高了科创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包容性,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并购,即使并购标的不在科创板IPO鼓励的六大行业里,但有协同效应、不会导致上市公司并购后科创属性发生变化的,也可以推进。

9月24日晚间,科创板上市公司思林杰发布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向王建绘等23名交易对方收购科凯电子71%股份,并募集配套资金。据悉,科凯电子系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三等奖,与思林杰产品均系模块化电子部件,处于同行业,具有协同效应。

次日,秦川物联发布公告称,正在筹划以现金方式收购成都派沃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的股权。派沃特是一家聚焦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科技型企业,曾三次启动IPO辅导备案但至今未果。

中信建投首席政策分析师胡玉玮表示,近几个月以来,市场并购重组活跃度显著提升,呈现“硬科技”企业并购较为活跃,助力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的特点。“并购六条”出台后,进一步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转型升级,引导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方向集聚。

监管包容度提升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监管包容度提升是此次并购重组改革的一大要点。

例如,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披露内容由“有利于上市公司减少关联交易避免同业竞争、增强独立性”,放宽至仅需说明“不会导致新增重大不利影响的同业竞争,以及严重影响独立性或者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

此外,在胡玉玮看来,通过简化审核程序、提高监管包容度以及支持上市公司采用分期发行股份和可转债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了交易灵活性和资金使用效率,激发了市场活力,加快并购重组交易的进程,提高了资本市场的效率。

9月13日,思瑞浦发行可转债及支付现金购买创芯微100%股权事项获证监会批复,这也是科创板首单发行可转债的并购重组案例。市场人士表示,因预案披露后二级市场波动导致思瑞浦股价出现较大变化,改用定向可转债作为支付工具,为交易双方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博弈机制,一定程度上抵消二级市场股价格波动所带来的交易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交易达成的可行性。

对于并购后的持续监管,有业内人士向《金融时报》记者透露,监管将会更注重精准性问题,对于勤勉尽责者,由市场化因素导致的问题不会对其苛求问责。

协同推动政策落地

活跃并购重组不是某一方的事情,需要监管部门、上市公司、证券公司、长期资本等协同发力。

记者了解到,在近日召开的券商座谈会上,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畅通沟通机制上会持续努力,如果市场主体有疑问,可直接向交易所公司监管部、审核中心沟通。在交易方案设计上,也会更尊重市场意见,帮助上市公司进一步做好并购重组。

并购重组改革对券商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胡玉玮表示,通过支持上市公司加强产业整合,合理提升产业集中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强市场的内在稳定性,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同时,引导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交易撮合和专业服务等功能,助力上市公司实施高质量的并购重组。

民生证券分析师张凯烽认为,并购重组改革要求提升中介机构服务水平,支持上市券商通过并购重组提升核心竞争力。证券公司通过兼并重组、组织创新等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步伐有望提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