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中小券商:“新三板+投资”模式 仍存在堵点难点

2024-05-09 15:15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新三板是我国资本市场普惠金融的重要实践,通过多层次市场机制的不断探索完善,进一步实现了对实体经济的向下兼容和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适配性。

中小券商差异化转型的路径之一是通过“新三板+投资”深耕中小微企业,探索构建普惠金融的业务新生态。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阻碍业务良性循环的堵点难点。笔者认为,新三板特有的市场机制,为中小券商辩证处理“赋能”与“风控”之间的平衡关系,深入破解普惠金融难题、推动差异化转型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考及实践路径。

业务循环面临堵点难点

北交所的设立,有效改善了券商对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关注度和直接投资意愿。但从“新三板+投资”的实践效果来看,部分中小券商仍然受制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业务堵点难点,导致内部协同机制不畅和业务转化效能不足。

一是部分中小券商由于优质挂牌企业储备不足,其投资端在风险管理的考核约束下,对多数存量项目的成长性、研发能力、逐层递进以及北交所上市预期等方面的研判分析,不可避免地采取相对审慎保守的投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协同效应的充分发挥。

二是部分中小券商仍未完全扭转根深蒂固的通道业务思维,同时,叠加一线业务人员的市场化流动,推荐挂牌业务端的实践往往侧重于如何顺利实现挂牌和督导企业规范信披,在贴近企业实际经营需求方面赋能支持不足,被动等待企业自我成长和递进向上。通道化的短期业绩目标追求无法对项目质量的持续优化、内部协同的有效性形成匹配支撑。

三是北交所带动了新三板定增业务的进一步活跃。从券商推荐挂牌业务端来看,为挂牌企业积极引入投资机构和增量融资,有利于增强客户认可度和扩大短期业绩收入。但对于投资端来说,自身实际承担了潜在投资风险且往往并不能在短期内获取充分的收益。优质项目的承揽和储备不足,客观上会加剧双方之间业务协同的风险博弈,进而形成业务良性循环的阻碍。

依托推荐挂牌业务端破解难题

新三板市场属性,决定了中小券商通过“新三板+投资”的普惠金融探索,不能简单依赖以往IPO业务实践的传统经验和逻辑惯性,客观上需要充分遵循中小微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通过高质量的持续赋能不断规范和培育企业,进而有效畅通业务循环和破解难题。

首先,从企业生命周期特点来看,中小微企业往往处于创业期或者成长初期,市场基础和营收来源不稳定,在加大研发投入和推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容易形成不确定性的多重风险叠加,所需的绝不仅仅是低成本资金支持的“狭义赋能”,更需要在合法合规经营、财务管理建设、内控体系完善、发展战略规划、产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优化、品牌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精准细腻的“广义赋能”。

其次,从投资端来看,通常意义上大中型优质企业基于长期发展需要,通过引入PE等专业投资机构并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合作。理论上投资机构可以依托派驻董事、财务管理人员或者定期走访等方式,对被投企业进行合理的投后管理,有效实现风险监控并及时提供必要的增值服务。然而,新三板所辐射的广大中小微企业中,很多企业不仅“可投性”仍有待提升,而且其资本市场意识也存在不足,并不能适应投资机构参与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因此,投资端的投后管理机制,在实践中仍普遍存在有效性不足、甚至流于形式的现实难题,更需要将赋能进行前置。

再次,从推荐挂牌业务端来看,新三板市场机制具有赋能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和破解普惠金融难题的高度适配场景。券商在股份制改造、尽职调查、推荐挂牌和持续督导的全过程业务链条中,可以深度挖掘企业潜在需求并形成精细化的服务供给,以持续赋能引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规范和化解风险。同时,推荐挂牌业务端依托自身业务机制,可以充分发挥赋能作用并强化信息披露质量,对投资端投后管理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业务前置替代”和“机制缺陷弥补”,从而构建更为畅通的业务协同机制和良性循环能力。

让“持续赋能”真正落地见效

精准细腻的高质量持续赋能,不仅高度契合中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特点和创新发展需求,而且有利于中小券商依托新三板,在“下沉市场”形成普惠金融的业务覆盖深度和广度,真正走出与大型券商差异化竞争及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从实践来看,中小微企业多元化、个性化的潜在金融服务需求巨大,但却对于获取服务的财务成本较为敏感,付费意愿相对不高。对于券商一线业务人员来说,响应服务需求所投入的工作精力与业绩收益往往不成正比,存在“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导致积极性不足。在短期绩效考核的压力下,券商业务人员主观上容易“算小账”,更愿意延续传统的通道化盈利模式来进行低质量的业务循环。

笔者认为,为确保“持续赋能”真正落地见效,中小券商应积极通过业务模式创新和考核机制优化,激励引导一线业务人员“算大账”,坚持长期做“难而正确的事”。

一方面,针对企业不同的服务需求场景,创新性将业务实践经验沉淀为部分免费、部分可小额收费的专项增值服务,并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业务模式,通过扩大“非通道业务”收入来源,进一步提高员工积极性。

另一方面,专项增值服务显然无法直接形成过高的业务收入贡献,但其对于中小券商增强综合服务质效,提升对不同行业领域、不同区域市场的深耕细作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因此,不能简单以短期业绩创收的金额大小来衡量一线业务人员的工作价值和贡献度,而应着眼于长期战略目标,进一步优化考核导向和工作评价机制,并通过给予科学合理的绩效补偿激励,彻底扭转通道业务思维并打破低质量业务循环,为差异化转型发展奠定业务资源储备和长期业绩支撑。

运用金融科技构建新型风控体系

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业务生态建设,需要匹配更为立体化、穿透性的新型风险控制体系。长期以来,中小券商通道化的业务实践,所形成的是链条式的风控逻辑和工作方法,而普惠金融风险高度集中,围绕“新三板+投资”进行差异化的转型探索,依靠传统的风控模式往往效能不足,难以适应业务发展要求。

通过“新三板+投资”重新定义风控模式,关键在于深刻把握“赋能”与“风控”一体两面的辩证关系。从理论上看,券商能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的投融资支持是有限的,但“广义赋能”却是无限的。推荐挂牌业务端在赋能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和逐层递进的过程中,根据其所属不同行业、所处不同生命周期及不同类型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以拆解出针对大、中、小、微企业等不同场景下的专项增值服务,由此衍生的细分数据流将是极其丰富的。而企业不同的生产经营场景之间具有因果转化的关系,在金融科技的应用条件下,通过专项服务供给及日常持续督导所形成的业务资料和数据流量发挥作用,在场景转化的各个关键枢纽,构建数字化的风险识别和预警节点,实现赋能企业发展、提升执业水平和构建业务生态三者的耦合共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