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开年以来 上市公司回购热持续

2024-01-16 15:46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开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回购潮仍在延续。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15日午间,A股今年已有19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预案或提议。另据Wind统计,截至1月15日午间,今年以来有343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前期发布的回购方案。

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在一定程度上向投资者传递公司经营状况良好的信号,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从而激发投资者的热情。华福证券认为,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对回购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未来A股会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积极合理使用股票回购工具,这也有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促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多家上市公司新加入回购大军

1月14日,索通发展公告称,拟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回购资金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含),不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含)。公司表示,本次回购基于对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公司内在价值的认可,旨在维护广大股东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

这只是2024年以来上市公司新披露回购计划的一个缩影。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截至1月15日午间,按董事会预案公告日计算,A股今年至少有18家上市公司新发布回购预案,1家公司收到公司管理层关于回购股份的提议。

与此同时,不少上市公司正积极实施回购。Wind统计数据显示,按上市公司发布回购相关公告日计算,截至1月15日午间,今年以来已经有343家公司实施股份回购,回购总金额已超100亿元。

1月10日,三安光电发布公告称,截至2024年1月10日,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公司股份5272.54万股,已回购股份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比例为1.0568%,与上次披露数相比增加0.4258%,已支付总金额为6.99亿元。

在实施回购的公司中,部分公司是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首次回购。如东阿阿胶1月10日晚间发布公告称,2024年1月10日,公司首次通过股票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回购股份数量为20万股,约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0.0311%,成交总金额约为999万元。

近期回购呈现三方面亮点

股份回购作为资本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具有优化资本结构、维护公司投资价值、健全投资者回报机制等方面的功能作用。1月12日,证监会上市司副司长郭瑞明表示,近三年,沪深两市年均537家公司披露回购方案、拟回购金额1462亿元;年均628家实施回购、回购金额1016亿元。年均367家公司披露股东增持计划、拟增持金额259亿元。

2023年11月至今两个多月以来,上市公司回购增持更加积极主动,持续向市场传递正面信号。期间,沪深两市共309家公司新增披露回购增持计划,金额上限428亿元,披露家数和金额上限同比增长189%和85%。从公告的实施情况来看,514家公司在此期间实际回购增持金额超过277亿元,实施家数及金额同比增长46%和71%。

期间,上市公司回购呈现出三方面亮点。具体来看,龙头公司“大手笔”回购增持,保利发展回购上限达20亿元,三安光电、晶合集成、恒逸石化、合盛硅业回购上限达10亿元,银泰黄金、陆家嘴等公司控股股东预计增持上限超过20亿元。央国企回购增持主动性进一步提升,59家央国企新增回购增持计划,公告家数同比翻倍,不少公司为首次实施。科创板公司继续积极参与,37家科创板公司新增回购计划,拟回购金额上限合计34亿元,目前共有100余家科创板公司处在回购增持实施进程中。

监管鼓励上市公司依法合规回购

在分析人士看来,在市场低迷时出现大规模回购,能有力提振投资者信心,推动市场逐步走出底部。

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认为,回购让上市公司直接承接一部分抛压盘,从而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更重要的是,行业龙头公司的回购行为有望起到标杆和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上市公司加入回购增持队伍。

事实上,加大回购力度是监管鼓励的方向。2023年8月,证监会明确,修订股份回购制度规则,放宽相关回购条件,支持上市公司开展股份回购,督促已发布回购方案的上市公司加快实施回购计划、加大回购力度。2023年12月15日,证监会修订发布《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对部分条款予以优化完善,进一步提升回购便利度,健全上市公司回购的约束机制。证监会鼓励上市公司依法合规运用回购工具,积极回报投资者,促进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同时也将加大对回购的事中事后监管,对利用回购实施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的,依法严厉查处。

燕翔认为,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对回购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未来A股会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积极合理使用股票回购工具,这也有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促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为构建资本市场长效机制打下良好基础。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