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保险示范条款、首批次新材料综合保险示范条款(以下简称“示范条款”)及配套的承保理赔服务指引(以下简称“服务指引”)。这是保险业贯彻落实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完善科技保险政策体系,推进科技保险发展,切实服务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我国以高端装备、新材料为代表的“硬科技”创新,凭借高技术壁垒引领产业升级,但同时也面临试错成本高、前期投入大、风险不确定性强的发展痛点,亟须一套开放包容的风险分担机制为创新“托底”。
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保险业提供科技保险保障约9万亿元,投资科技企业超过6000亿元。保险业通过发展科技保险产品,不仅有效地为科技企业分散风险,避免财务资金出现重大损失,而且通过风险减量管理服务,降低企业发生各类风险损失的可能,为创新之路铺设“减速带”、安装“稳定器”。
从国家层面看,发挥科技保险的稳定器和减震器作用已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上半年,金融监管总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优化科技保险保障服务,引导保险公司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提供覆盖科技创新活动全流程的保险产品。科技部、金融监管总局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强调发挥科技保险支持创新的减震器和稳定器作用。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助推了科技保险市场的蓬勃发展。今年以来,科技保险创新发展步入“快车道”。全国首单政府投保的低空经济领域三者责任保险落地深圳,全国首单专利产业化综合保险在江苏无锡落地,陕西推出了全国首单集成电路运营期综合保险……随着更多“首单”产品的出现,科技保险正从单一的风险保障向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的综合风险管理服务转变。此次示范条款与服务指引的出台,正是将这些前沿探索加以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一步,它不仅扩展了保险保障范围,提升了保障水平,也进一步规范了首台(套)首批次保险服务流程,为科技保险的深化发展开启了新格局。
尽管科技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但在产品设计、政策协同和专业人才等方面,也确实面临一些现实的挑战。推动科技保险与“硬科技”深度融合,还需从向内深耕、练好内功、向外拓展三个维度破局。
向内深耕,以产品创新回应科技创新需求。科技创新的风险日新月异,保险产品必须跟得上。保险公司应加速推动更多专属产品落地,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每一步都有保障。例如,积极推广“实验室一切险”,不仅要保障事故发生后的损失,更要突破传统思维,将风险减量服务前置。通过安全培训、智能评估和动态预警,帮助实验室建立“防范—保障—完善”的良性循环,让安全管理成为创新的内生动力。
练好“基本功”,以专业能力响应时代呼唤。科技保险的专业壁垒极高,这要求保险公司发展科技保险应遵循“专门政策、专属产品、专营团队、专业人才、专项考核”的“五专”导向。大型险企应发挥“主力军”作用,建立科技保险中长期发展规划,更核心的是,加快培育既“懂技术、懂产业”,又“懂保险、懂企业”的复合型人才团队。只有当保险从业者能与科学家、工程师同频对话,才能真正识别风险、精准定价、优化服务,推动科技保险走向专业化、精细化。
向外拓展,以全球视野护航企业“出海”。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支持科技企业“走出去”是必然选择。保险业应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覆盖面,为我国产业链的全球布局提供坚实后盾。同时,加快发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保险、境外展会专利纠纷法律费用保险等新型险种,为企业在全球市场披荆斩棘提供法律“盾牌”,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风险防御与应对能力。
从本质上看,科技保险的价值已远超风险补偿的单一属性。它正在成为一种催化剂,通过市场化风险分担机制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当保险的“软实力”与科技的“硬实力”深度融合,更多勇于探索的创新者将轻装上阵,为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技强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