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保险科技:讲故事更要讲价值

2025-07-30 11:09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编者按:

自我国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成立以来,保险科技发展已有十余年时间。其间,不少保险科技走向上市路,在行业占有一席之地。2025年,保险科技领域掀起新一轮上市热潮,一批保险科技企业也纷纷向港交所或美股市场递交上市申请,使得市场对保险科技赛道的关注度再度升温。

资本市场从来不缺乏故事。从2013年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到现在,保险科技发展已有十余年时间。十余年间,保险科技历经了从起步到高速发展的繁荣阶段,也吸引了资本的关注。保险科技发展离不开互联网保险发展。从数据来看,互联网保费从2013年的291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5666亿元;保险科技上市企业也实现从零到目前的10余家。曾经辉煌一时的保险科技未来将何去何从?上市是否成为唯一出路?

在细分赛道发光发热

作为较早一批成立的保险科技企业,慧择于2006年成立,彼时还未出现“互联网保险”这一概念,慧择创始人马存军立志要将慧择打造成保险界的淘宝平台。自创立以来,慧择一直深耕保险电商赛道,成为集保险中介服务、保险科技输出、健康医疗服务于一体的保险及健康服务集团。2020年,慧择在美上市,被称为“全球保险电商第一股”。

回首上市之路,慧择保险经纪战略发展部总监马潇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多年来保险科技从概念到落地,科技应用从表层工具深入运营重构,凝聚了全行业的努力,但还没有根本性地解决核心矛盾,即销售环节,也是交易中效率最低、成本最高、损耗最大的环节。由于销售环节的提效降本并非单点可突破,需要产品开发、交易流程、风控理赔、监管政策等整体发力。而这也是慧择始终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即通过保险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卓越的运营体系,向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保险产品和服务。现在,大语言模型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方向。”

慧择上市后,陆续有一批保险科技平台走向上市。他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深耕,得到了市场认可,并在行业有一定口碑。

2021年,水滴上市,保险科技的价值逐渐得到行业认可。近几年,水滴在大模型、人工智能领域屡创佳绩。水滴创始人兼CEO沈鹏这样形容保险科技的发展:“保险科技初期,它更像效率工具,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和流程冗长的问题。如今大模型、生成式AI的爆发,为我们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AI大模型正以颠覆性力量重塑保险行业的价值链,这场变革的深度与广度,或将超越过去十年的总和。”

2023年,车车科技成功在美上市。谈及企业十余年的发展和上市路,车车科技创始人张磊表示,中国保险科技的十年,是从边缘探索走向核心驱动、从效率提升走向模式创新的十年。在成立之初,车车科技便选择了数字化、线上化路线,打通了科技在保险前、中、后台各个环节的应用。从早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扩大保障场景、创新产品,再到近年来敏锐地抓住新能源车险发展机遇,成功从数字化迈向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升级迭代与精准赋能,是车车科技能持续成长并成功的关键。”张磊说。

时间来到了2025年,元保和手回集团相继上市。

元保集团创始人兼CEO方锐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早在十几年前,互联网保险便已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彼时的方锐在网易内部成功孵化了网易保险平台,重点布局车险在互联网渠道的销售,用户可以通过网易汽车频道、网易电商等渠道自由选择不同的车险产品,并自主完成投保。2015年,互联网渠道优势持续释放,网易车险平台全年销售总额高达6.96亿元,超越当时的淘宝保险成为互联网车险第一平台。保险数字化进程比较缓慢,保险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一个高效便捷、公开透明的市场化环境,而互联网渠道恰恰是当前保险市场迫切需要的。

成立于2015年的手回集团,到目前已走过十年发展之路。自成立至今,手回集团以长期寿险和健康险为主打产品,并在行业推出多个爆款产品。5月30日,手回集团成功在港上市。回首十年发展路,手回集团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董事会主席光耀感慨颇多:“保险科技从最初的探索萌芽,到如今成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我们既是亲历者也是建设者。科技正在开始改变保险的‘基因’——从产品设计、精准定价、智能核保、风控拦截到高效理赔,技术正在重塑价值链。这十年,我们经历了用户保险意识的觉醒、监管框架的逐步完善、市场格局的激烈演变。能坚持下来并走到上市这一步,核心在于我们始终聚焦于解决用户真实的保障需求,特别是长期寿险和健康险领域的痛点,用科技提升效率和服务温度,并降本提效。十年证明,科技赋能保险不是噱头,而是追求长期主义的必由之路。”

上市不是终点,是起点

保险科技发展起伏跌宕,一些企业厚积薄发,最终成功上市;有些企业昙花一现,在行业销声匿迹,最终被淘汰出局。上市是否成为企业能否生存下去的必由之路?

在马潇看来,上市对企业有三个意义:一是认同机制,即企业创立以来积累、沉淀的经营和组织能力,其价值以及行业地位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二是自我约束机制,股票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必然将更多的企业内部情况“晒”在阳光下,企业上市从某种层面形成了对公众的一种“承诺”。三是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管理工具,包括融资、投资、组织激励等。因此,对任何企业来讲,上市是其发展历程上最为重大的里程碑之一。

但马潇也指出,上市只是一个经营手段,不应该成为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也并非企业发展必选项。只有通过稳健经营为客户持续提供价值,才是企业应该始终坚持的初心。

沈鹏认为,商业的本质是创造可持续的价值,科技最终的落脚点也一定是能否创造真实的用户价值,需要注重长期的、持续的价值创造。市场分化是市场和用户的选择,它淘汰了“伪创新”,奖励了真正的价值创造者,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上市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不是终点,更不是检验企业的唯一或最高标准。成功跨越IPO只是拿到了长期竞争赛场的入场券,后续如何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持续创新、兑现承诺、创造价值、赢得长期信任,才是更大的挑战和检验。”沈鹏强调说。

张磊则认为,上市是由行业融资模式所决定的。绝大多数企业在创立初期就选择了风投路径,不断通过融资来驱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技术投入。不是每家公司都适合上市,而是因为一旦选择了这种融资模式,最后就必须兑现结果。

“当然,上市绝不是企业的终点,而是起点。完成上市之后,企业必须接受更高的透明度、更严格的合规要求和市场监督,这倒逼企业从讲故事转向讲价值,从追估值转向追利润。所以,上市是一家保险科技企业能否跨越创业阶段、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门槛。”张磊说。

方锐一直信奉“先看到技术的人先看到未来”。方锐表示,只有对技术保持敏锐洞察力和前瞻性布局,才能在快速变革的环境中抢占先机,引领行业发展。在技术和创新的背后,“以人为本”是不变的内核,以用户为中心服务好用户,通过技术为用户创造真实的价值,企业才能实现稳健长远发展。

光耀坦言:“上市只是阶段性的过程指标,并不是终极指标。上市并非所有企业的‘必由之路’,更不是生存下去的唯一标准。保险科技领域有很多优秀的企业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能否‘生存’并‘发展壮大’,核心在于企业是否具备持续的竞争力和价值创造能力,而非是否上市。”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看来,从成功上市的保险企业来看,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产品、模式、团队这三大要素,它们就像三根坚实的柱石,稳稳地撑起一座大厦,缺了其中任何一根,大厦都有倾覆之危。这三大要素相互影响、协同发力,推动着保险科技创业项目从最初的萌芽状态逐步发展成熟,直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洪流中牢牢站稳脚跟。

陈辉认为,保险科技上市,更多的是资本驱动。对于这些企业而言,不是要讲好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关键是为保险产业链提供了什么。如果故事没有实质性内核,这些公司从上市开始就会给自己埋下一个大坑,戴上一个枷锁。

未来出路:坚持长期主义

虽然一些保险科技企业成功上市,但并不意味着未来发展就一定前景广阔。对于保险科技企业而言,未来将面临怎样的发展选择?

马潇表示,保险科技的本质是科技在保险行业的应用,用科技解决保险交易和运营中的各种问题,能解决多大问题,就能实现多大发展。

“保险科技企业出现两极分化,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企业是否真正创造了长期价值。这个价值可能体现在改善理赔体验、提高风险识别精度、降低运营成本,或者为保险公司、合作方带来了实际的增长。反之,如果一家保险科技企业只是看起来很科技,但没有创造实际价值,也就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张磊介绍,未来保险科技企业首先要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其次要差异化定位,围绕核心能力构建细分壁垒。最后要赋能保险行业,提供核心优势。

在方锐看来,在重视技术和用户第一的基础上,要坚持长期主义。任何一种所谓的“颠覆性”技术,它的“颠覆性”取决于应用后对现实世界的改变,而这种改变需要时间和耐心。当前,AI大模型正在加速行业数智化进程,但对实现世界的“颠覆性”仍需时间。所以既不要高估技术的短期效应,也不要低估技术的长期价值,让时间成为你的朋友,在技术与时间的磨合中积蓄力量。

光耀表示,保险科技的终局不是“科技替代保险”,而是“科技让保险回归爱与责任的本质”。愿下一个十年,继续用技术把保障做得更透明、更普惠、更有温度。

“科技向善,普惠保障。相信有一天,我们能够真正实现‘用互联网科技助推广大群众有保可医,保障亿万家庭’这一使命。”沈鹏说。

正如慧择创始人马存军所言: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