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医保部门支持的惠民保成为主流模式,而纯商业运作、非医保部门指导的惠民保要么被吸收、要么下线。惠民保已不能简单理解为纯商业险种。
目前,有的城市明确规定惠民保承办机构只可提取维持项目运营的基本经办费用,绝大多数城市的运营费用率低于8%。很多城市还对惠民保赔付率作出明确规定,并对盈余资金用途进行详细规划。
这意味着很多城市的惠民保具备了普惠性、政策性、公益性和市场性等属性。特别是近年来,惠民保的公益性有所提升,例如,浙江省“浙里惠民保”探索“保险+慈善”机制,主要满足健康人群“生病有保障、无病做慈善”两类需求。再如,珠海市“大爱无疆”探索“保险+健康管理”机制,对癌症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早筛早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过,要充分发挥惠民保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强化政府引领、市场性和公益性相结合的民生保障定位,吸引健康人群自愿参保,为大病和重症患者在基本医保报销范围之外的医药费用提供精准保障,构筑更加牢固的医疗保障安全网。
因此,要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提升制度定位。《2025年健康保险蓝皮书》提到,建议国家出台顶层设计文件,指导各地高质量发展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业务,明确定位定性、监督管理和支持措施等。
除了完善顶层设计,积极培育市场是关键一环。要推动更多健康人群参保,可与城乡居民医保同时动员,借助基本医保广泛的覆盖面和强大的动员能力,提高惠民保的知晓度和参保率。同时,要强化人民群众“花小钱买安心”的风险保障意识,让人们认识到惠民保在关键时刻能发挥巨大作用,能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
此外,完善公益化运行框架至关重要。通过激发健康人群“生病有保障,无病做慈善”的公益助人意识,使人们了解参保不仅是保障自身,更是一种对社会的贡献。融入这种公益理念,将大大提高人民群众参保的积极性,为惠民保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提升参保率的同时,探索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是重要方向。通过提供免费的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疾病预防指导等,可让健康人群感受到惠民保的价值,增强对惠民保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总之,政府有为,融入公益,使得市场有效,吸引健康人群参保,是破解惠民保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