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保险业守护华夏瑰宝

2025-05-19 10:09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编者按:

2025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在助推文物保护、管理、研究与利用方面,我国保险业积极担当、发挥优势、创新服务,为多地文物系上“安全带”。同时,各地的保险博物馆也在用文物串联起保险业守护人民群众的历程和百姓风险意识觉醒的微观历史。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再次唤起人们对于历史文物保护的关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聚焦博物馆如何在社会、科技和环境加速变革的当下持续发挥影响力,凝聚共识。

文物保护离不开多方力量协同推进。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文物保护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近年来,保险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不断创新保险服务模式,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坚实保障。

为文物系上“安全带”

2024年6月,位于福建省上杭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大宗祠遭受暴雨袭击,人保财险第一时间支付300万元预赔款,支持修复工作。“上杭是福建省‘文物保险+服务’的第一个试点县。在天灾面前,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温情,体会到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文物保护新模式的保障作用。”文物部门工作人员感慨道。

无独有偶。2024年11月,在江西崇义,人保财险完成全国首例革命文物保险理赔,及时为因暴雨受损的“上堡暴动”旧址房屋提供修复费用。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

“为推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人保财险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实施文物保护项目。”人保财险相关负责人表示。

例如,在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暖泉古镇,人保财险落地文物(不可移动)保护保险,为暖泉镇西古堡的古建筑提供500万元物质损失和修复费用保险保障,探索将保险机制纳入传统村落保护。

在有“古典中国的县域标本”之称的浙江松阳,人保财险落地浙江省首个国有、集体产权不可移动文物全县统保项目,为松阳县464处国有、集体产权文物建筑(包含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提供1.4亿元风险保障。

在素有“海丝之路活化石”之称的浙江宁波,人保财险积极推动落地文物(不可移动)保护保险,为王阳明故居等6个区县(市)134处文物建筑提供6.25亿元风险保障,为探索保险服务参与文物系统性保护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在福建,人保财险为晋江的世界文化遗产点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等提供1815万元风险保障;为漳州的19处文物保护单位提供3000万元风险保障,创新性地将修复费用纳入保险范围;为田螺坑土楼群、德远堂和东溪窑遗址等31处文物保护单位提供近3.2亿元风险保障;落地武夷山市省级以上文物保险项目,为城村汉城遗址、屏山书院遗址等20余处文物提供8800万元风险保障。

在江西吉安,人保财险为19处文物保护单位提供1450万元风险保障。当文物因火灾、暴雨、雷击等自然灾害以及飞行物坠落等意外因素造成毁损时,人保财险将立即启动“及时修缮理赔服务”,实现保障流程闭环管理。同时,引入游客意外保险机制,保障游客安全。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打卡博物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新选择。近期,平安产险与三星堆博物馆开展独家合作,针对文物发掘、修复及馆藏中的风险保障需求,创新开发三星堆文物财产损失保险,为博物馆1100件珍贵文物藏品提供1亿元风险保障。

保险博物馆点亮行业文化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比上一年增加213家;实现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博物馆免费开放率达91.46%。

我国保险业拥有悠久历史,在全国设有多个保险博物馆,如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中国保险博物馆(通州)、中国保险博物馆(宁波)等。保险博物馆里的文物演绎着无数动人的故事,也记录着行业不断进步的历史:

1951年,在中国人保积极开拓业务的浪潮中,新疆塔城迎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第一张火灾保险保单诞生。

“同志们的踏实作风让我感动……”1982年,客户易先生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重庆市分公司寄来一封手写信,写下了对理赔服务的感谢。在那个没有客服热线的年代,这封手写信如同一枚“时间胶囊”,封存着保险人与客户之间质朴的情感联结。

在1987年那场吞噬森林的大火中,人保员工奋战了40个昼夜,支付赔款1.26亿元——这不仅是一笔大规模的保险理赔,更让东北林区百姓真切感受到保险不是冰冷的条款,而是灾难发生后帮助他们恢复生产生活的真情实意。

……

从手写凭证到电子保单,从手拉肩扛到遥感定损,时代在进步,这些文物串联起我国保险业守护人民群众的历程和中国百姓风险意识觉醒的微观历史。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