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其中在提高内外贸一体化水平方面,提出落实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支持内外贸一体化政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打造贸易强国制度支撑和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积极应对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在此背景下,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以下简称“内贸险”)作为支持贸易企业拓展内销市场的有效工具,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国一直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和内外贸一体化,希望通过加速国内经济发展,增强国内市场活力。内贸险作为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国内贸易的健康发展。”美的集团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钟铮表示。
承保金额占比较低
所谓内贸险,是一种专门为企业应收账款安全提供保障的保险产品,是企业在国内贸易中防范买方信用风险的重要工具,其承保标的就是企业的应收账款。当企业采用赊账的方式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一旦买方出现破产或恶性拖欠账款等情况,到期无法收到买方回账款时,内贸险就会发挥作用,由保险公司按照约定的条件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企业作为商业债权人主体,进行风险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商业信用违约成本偏低。对于选择投保内贸险的企业而言,相当于加入了一个以保险公司为核心的征信体系。”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一旦发生理赔,保险公司将代为追偿,此时,企业间的商业信用便转化为保险公司的金融信用,从而增强了追偿的效力,形成了一种‘信用威慑’。若买方出现不良付款行为,保险公司不仅会相应降低其信用评级,还会向其他已投保的供应商发出风险预警,进而增加买方的违约成本。”
从调查数据来看,我国不少企业曾面临追不回应收账款的风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达26.06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8.6%。“内贸行业赊销的情况非常普遍。”一名保险经纪人告诉记者,企业坏账风险倒逼信用管理需求。应收账款规模攀升的同时扩大了市场对内贸险的需求,特别是能源、建筑、制造业等长账期行业均为主要需求方。
从内贸险的发展情况看,尚处于市场培育阶段。有市场机构测算,内贸险承保金额在我国内贸份额中的占比尚不足一成。
市场需求大、潜力足,为何内贸险发展缓慢?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相较于出口信用保险,内贸险尚缺少针对性的政策扶持和激励机制。法律环境对贸易纠纷和债务追偿的处理不够高效,削弱了保险公司的承保积极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财务数据不够透明、信用评分体系不完善,让保险公司不容易准确评估企业信用风险。同时,许多企业对内贸险的认识不足,误以为保险费率过高或流程繁琐,放弃投保。“除此之外,从经营内贸险的部分保险公司看,产品结构单一,保障范围有限,核保理赔服务效率也有待提高。”王向楠说。
需求大潜力足
业内专家表示,尽管目前内贸险的发展相对滞后,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国内贸易方面的作用。但在当前大力提振消费、提高内外贸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内贸险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事实上,为更好发挥内贸险助力提高内外贸一体化水平的作用,202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发挥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作用 助力提高内外贸一体化水平的意见》,鼓励保险机构提供多样化、创新型的内贸险产品,提出夯实内贸险发展的社会信用基础以及发挥征信系统对内贸险的支持作用,这让不少业内人士看到了内贸险发展的积极信号。
“这对内贸险的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从企业需求侧来看,保险机构可以向征信系统报送理赔信息,将助力企业实现由“商业信用”向“金融信用”的转变。在此之前,企业投保信用险时往往对买家保密,担忧买家以保险为托底而拖延支付。一旦违约记录互通,卖方企业投保后,若买方长期拖欠或无清偿能力,经保险公司理赔,其负面记录将被纳入征信系统,对买方的银行信贷、发债等融资行为造成重大影响。从保险机构供给侧角度来看,内贸险长期依赖征信系统外的“替代性数据”进行核保,这一制度创新将有望使保险机构与银行在授信管理数据上获得同等的可及性,杜绝企业利用商业信用的隐蔽性进行风险套利。
在钟铮看来,进一步推动内贸险助力内外贸一体化很有必要。“我们认为要通过政策支持,扩大内贸险的市场规模。在做大市场的基础上,回归内贸险的本质。”她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内贸险发展政策;引导保险公司加大资源投入,通过政策支持降低服务机构成本,提升内贸险承保能力和专业性;优化政策引导,提升企业参保积极性,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
为更好地发展内贸险,王向楠建议,政策层面需要提高企业信用数据的准确度与应用深度,完善信息共享平台,为保险公司提供更可靠的风控依据。同时,提高司法和执行效率,便利保险机构及时追偿,维护正当权益,并对特定行业或特定区域提供保费补贴,提升保险公司的积极性。保险公司层面应优化理赔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加强宣传与培训,增强企业对内贸险的认知,提升企业投保的积极性。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