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保险业要全力做好养老金融

2024-04-25 15:06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前不久,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就业与实习招聘会上,30余家养老服务机构带来120余个岗位,招聘对象则是该专业首届33名毕业生。4个岗位“抢”1个毕业生,“僧少粥多”的场面反映了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下服务管理人才的短缺。

当前,我国正在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需求存在较大缺口。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97亿,预计2035年这一数据将突破4亿。随之而来的是养老领域管理服务人才的短缺。以上海为例,比对国内外现状和老年人口比例,仅陪诊师需求量就达到12万人,但目前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培养的存量陪诊师只有1000人。还有机构养老床位的短缺。截至2023年三季度,全国养老机构4.1万个、床位512.1万张,按照“9073”养老格局及人口结构计算,当前床位缺口超300万张,2035年缺口还将增加数百万张。此外,老年人在养老金、医疗健康、生活照料、社会交往以及涉老消费等方面需求凸显。做好养老事业,既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保险业认真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求,在养老金、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中国人保第二支柱资管规模超5700亿元、增长17.8%,服务企业年金客户1020家、个人客户30余万人;中国太保“太保家园”落地12城14园,规划养老床位逾1.58万张;中国平安打造的“保险+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国54个城市;中国人寿全力做好供给,丰富产品体系,持续向老年人提供养老资金、医疗支出、意外伤害等方面的保险产品。

同时,我们要看到,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普惠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保险业是推动养老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普惠养老方面做出了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保险业经营主体追求投资回报率无可厚非,但普通工薪阶层、新市民、农村居民等群体支付能力相对有限,部分养老金融产品获取成本较高,可及可得程度仍显不够。以某险企在成都投建的养老机构为例,不考虑入住资格,“舒适一室一厅”和“温馨两居室”的每月住宿费分别为11720元、19960元,其目标客户主要面向高收入人群。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是多方面的,高端供给满足少数高收入人群,普惠性供给满足更多普通人群。如何做到“普”“惠”平衡和商业可持续,是保险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保险业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摸清需求,发挥自身优势,丰富产品供给,继续做好养老金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在丰富发展养老金融产品方面为保险业指明了方向。具体而言,保险业要在如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是以养老金储备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养老金金融,二是做好为养老产业提供投融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养老产业金融,三是包括养老财富管理、养老风险保障及适老化服务在内的养老服务金融。在保险业助推下,绘制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蓝图可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