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构建“保险+服务+科技”风险减量新模式

2024-03-12 17:06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八个坚持”,并明确要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这一系列重要精神,为发挥保险机制作用服务社会民生福祉、助力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供了重要遵循。在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也热议风险减量管理。

当前,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电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门第一步,回家最后一程”,既事关公共安全,也事关人民福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电梯故障和安全问题的不时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潜在威胁,包括电梯故障频发,电梯故障后长时间不能修复造成群众乘梯不便,电梯发生困人后不能及时得到解救等。为有效解决好这一问题,近年来,保险业不断深化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以风险减量为核心的“保险+服务+科技”新模式。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分公司在电梯保险实践中,通过在电梯安全领域实现“人防+技防”风险管理前置化,目前已经承保624个小区的电梯,覆盖成都市22个行政区域,提供风险保障51.8亿元,有效提升了查勘、维修、理赔效率,有力推动了保险从事后损失补偿向事前风险管理转型,进一步提升保险服务社会安全发展的能力。

一是全面贯彻保险政治性、人民性,把握正确工作方向。在方向上,要密切结合中央战略方向,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实际,聚焦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关键矛盾,强化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将保险与安全治理机制贯穿始终,做到以高水平风险减量管理护航高质量发展。在方法上,要紧密结合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方向、找思路、找方法,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升级保险服务供给。在各类社会风险频发的背景下,单纯的事后补偿已与百姓、政府的精细化服务需求不匹配。未来,需要注重以高质量的保险供给,适配各细分领域的风险减量需求。在组织架构上,要破除制约保险供给升级的体制机制。以风险减量为核心,打破和优化现有组织架构,着力构建具有保前、保中、事故前、事故中、事故后全流程风险管理和介入能力的风险控制中心,产品线间要打破隔阂、强化合作,特别是面对复杂的风险因素,要强化管理经验的相互借鉴应用。同时,前后端间要强化协同,以风险管理的全流程把控,在推动社会整体风险减量中,实现对社会风险成本的降低和对公司自身运营成本的控制。在产品架构上,要更新保险产品的创新孵化逻辑。要以具体领域的管理诉求为起点,以形成一站式解决方案为目的,通过强化科技赋能、优化管理流程、打造综合服务,孵化和创新能够切实解决问题的产品服务对策,实现风险减量服务的供给升级。

三是强化专业化人才积累,推动标准化建设。要做好风险减量,必须对具体领域有深入了解,有专业能力来推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此,要将风险减量落实在社会不同领域,首先要强调专业队伍建设,运用外引内育的方式,实现专家人才库的积累,对外要结合风险减量具体特点,引入特定领域的专家资源,实现领域专业对话;对内要强化专业人才的储备与培育,提升风险减量团队的风控工作能力。最终,以专业化建设为抓手,根据地域差异、业务结构、发展特点和风险减量服务需求,规范服务流程、统一服务界面、升级服务效率,构建出可学可鉴可推广的服务规范、行业标准。

四是强化政企互动,提升协同推进质效。风险减量工作是多方资源整合的过程,是以政府和保险公司协同,科技公司、维保公司、物业等多方共同参与实现的,对保险资源整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要在其他领域广泛落实风险减量工作,需要积极运用好政企互动工作方法,以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手段,整合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第三方组织等各方资源。一方面,要强化与政府同题共答,从政府管理视角切入民生服务的关键堵点,完善产品服务内容,同时积极发挥政府社会影响力,协同推动风险减量服务落地实施;另一方面,要强化行业及协会协同,善于借助有风险减量技术、服务的相关行业主体、协会力量,提升领域专业性。要加强三方企业互动,积极引入科技企业、服务企业,完善“保险+服务+科技”的闭环,最终形成“ 政府部门出政策、保险公司强保障、第三方机构优服务、群众百姓得实惠”的多方共赢格局。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