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保险行业的发展应用,保险业风险识别和量化技术得到显著提升。保险行业日益加强对科技的深入应用,为实现巨灾保险缩小保障缺口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在近日举行的2021金融街论坛上,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指出,今年河南省特大暴雨洪灾中,保险业承担损失比例达到11%,较2020年应对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时的7.8%有明显提升。但相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国保费规模已是世界第二,但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仍须提高,险种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不够。我国巨灾保险以地震为主要灾因,亟待将台风、洪水、干旱等纳入覆盖范围。
今年以来,政策层面多次提及加快巨灾保险的发展步伐。从近年业内实践情况来看,提高应对巨灾的风险保障能力,保险业还需要进一步推进科技应用。
科技架起理赔“高速公路”
应急管理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风雹、干旱、台风、地震和地质灾害为主,低温冷冻和雪灾、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和海洋灾害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财险业内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巨灾理赔具有突发性强、工作强度大、服务范围广等特点,因此优化理赔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而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手段,保险业可在巨灾发生后,搭建起一条理赔服务的“高速公路”,极大地降低理赔处理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金融时报》记者从上海保交所了解到,由其建设的巨灾运营平台,为我国首款政策性、普惠型巨灾保险产品——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产品提供场内交易和平台运营支持,目前已经实现承保、理赔、清分、结算的闭环服务。地震灾害发生后,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内的保险公司可在上述平台实时提取保单信息,预测赔款规模,统一指派成员公司开展查勘定损,从而提高对地震灾害的应急响应速度。
2019年6月17日,四川宜宾发生6.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上海保交所迅速会同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对距震中100公里所涉及行政区划内的保单信息进行统计,提取受灾地区房屋投保数据,排查地震影响、检视出险标的,并将投保清单发送至共同体执行机构,助力查勘理赔和抗震救灾工作有序开展。
今年7月25日、26日,第6号台风“烟花”先后在浙江省舟山和平湖登陆,造成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等8省(区、市)408万人受灾, 8700余间房屋损坏,直接经济损失129亿元。此次台风“烟花”风力强,雨量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给财险人员外出查勘理赔造成不小的限制。有鉴于此,平安产险为处在受灾影响严重区域的分支机构配备了无人机、3D建模系统,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帮助解决水灾时无法进入现场、损失数量多、面积大等问题,实现快速查勘救援。
太保产险公司台风沿线分支机构则充分发挥“大灾指挥平台”“e农险”“风险雷达”等科技优势,利用微信小程序自助报案、e农险气象监测、易涝点预警、快速定损等功能,自动获取气象和损失数据,实现线上化理赔。
科技赋能巨灾风险管理
保险业作为管理风险的行业,不仅要在风险灾害发生后提高响应能力,做好保障服务,更要在风险事前预警、事中管理等方面,提升专业化水平。
目前来看,积极应对由于气候变化引发的巨灾风险,提升巨灾风险管理能力已成为保险业的共识。但如何计量巨灾风险、管理巨灾风险等问题,值得业内展开深入的探讨。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于,提升保险行业巨灾风险管理能力同样有赖于加强科技手段的应用。
巨灾具有“低频高损”的特点,巨灾风险管理技术能力的欠缺,是制约我国巨灾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保险行业的发展应用,保险业风险识别和量化技术得到显著提升。在业内人士看来,巨灾保险制度需要覆盖广大地区和诸多人口,涉及大量的数据模型和分析应用,因此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要求。保险行业日益加强对科技的深入应用,为实现巨灾保险缩小保障缺口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巨灾模型被认为是巨灾保险的“芯片”。此前,不少金融机构由于模型研发投入较大而直接引用国外成熟模型。不难想象,国外巨灾模型往往与我国现实脱节。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中再集团近日发布了中国台风巨灾模型2.0。据介绍,中国台风巨灾模型2.0是由中再集团联合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共同打造的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供商业应用的台风巨灾风险量化平台,可为政府、企业提供全流程巨灾风险数字化管理服务。模型的正式发布,将能够服务保险行业在巨灾风险管理领域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自然灾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科技的应用还有助于解决巨灾保险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有业内专家表示,制约巨灾保险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在于覆盖面。“即使是起步较早的海外保险市场,其巨灾保险也存在覆盖面较窄的问题。”上述专家表示,通过运用区块链等最新技术,巨灾保险中的保障方案和赔付、核保等内容变得更为精确,同时减少了人工环节,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此外,物联网的普及,使对于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管理和防御变得更为精确。这些都有助于推动巨灾保险加快拓展覆盖范围。
发挥科技在提升巨灾风险管理能力方面的作用,有赖于数据的支持。但灾害、损失数据的不足,是现阶段保险业在巨灾风险管理方面面临的一大“痛点”。对此,上述业内专家建议,在推动跨行业灾害数据共享、保险行业内理赔数据共享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巨灾模型、历史赔付数据等,综合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绘制区域灾害地图,助力实现抗灾减灾。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