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对策

2020-07-22 10:41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编者按

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应强化信用环境基础建设。一方面,大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失信惩戒机制,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塑造良好信用生态;建立跨部门动态监测和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降低征信成本。另一方面,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评价模型。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特点,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探索建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信用评价综合模型,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特色化融资需求提供评估依据。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高新技术产业却逆势增长。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既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坚决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的重要举措。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机构应持续发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问题

(一)中长期资金缺口较大。按照随机性和有效性原则,我们选取20家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融资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0%的企业获得的融资以短期流动性贷款为主,短贷长用和频繁转贷现象较为普遍,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难以满足。有25%的企业因扩大产能急需中长期融资,资金缺口在两亿元以上;有30%的企业因技术升级需要中长期信贷支持,资金缺口在5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

(二)外源性融资渠道单一。从融资方式上看,企业仍以间接融资为主,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占全部外源性融资比例为92.5%。就直接融资渠道而言,各层次资本市场对企业资产、成立年限、财务报表方面要求较高,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很难挂牌或上市;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市场债券品种少且对企业净资本和信用等级要求高,企业也不易进入。

(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程度不高。一方面,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金融机构对企业现有支持仍侧重于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对于不同时期企业的实际需求考虑较少,不能满足企业差异化、个性化金融服务需要;另一方面,全周期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金融机构对企业现有服务以融资为主,“商行+投行”“境内+境外”“融资+融智”“贷、债、股、资”全周期综合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成因

(一)需求侧。一是企业规模小,实力偏弱。多数高新技术企业资产规模较小,内部积累薄弱,且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还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银行为了规避风险选择“慎贷”“惜贷”。二是财务制度不健全。完善的财务制度和真实有效的财务报表是决定企业能否获得贷款的重要因素。部分中小企业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财务管理较为混乱,这使得银行缺少必要信息难以放贷。三是担保资质差。是否拥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品是企业能否获得贷款的关键。而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特征,可供质押担保的有形资产较少,获得融资的难度较大。

(二)供给侧。一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金融机构现有的创新产品多基于传统业务,缺乏与企业生命周期相契合的产品,金融服务的深度广度还不够。二是银行抵押品范围狭窄。银行贷款抵押物仍比较青睐不动产,由于缺少专业的评估机构、评估标准,银行很难对知识产权、先进技术等企业“命脉”的真实价值进行衡量,难以作为有效抵押物。三是信息“模糊”推高融资服务成本。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信息披露透明度不高,由此带来的“信息模糊”使得银行很难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导致银行贷前调查的成本不断推高。四是金融机构内部传导机制有待完善。相当多银行尽职免责制度因缺乏实施细则很难在基层落地,过度问责情况无明显改观,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风险性,部分信贷人员存在“少挑水,少摔罐子”的思想。

建议

(一)金融服务实现“三个突破”,拓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一是金融服务理念实现突破。金融机构要“突破”以企业过去及现在经营情况为风险标准的服务理念,要以“不看资产看发展”“不看今天看未来”的眼光,充分认识到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蕴含服务商机,树立“企业全周期金融服务”理念。二是金融服务模式实现突破。金融机构尤其银行要突破融资中介的主要定位,充分发挥“牌照优势”,针对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创新和推广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产业基金、股权融资、理财融资等投行、资管业务,加强投贷联动、租贷联动、境内外联动,创新“融资+融信+融智”服务模式。三是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实现突破。首先,突出发挥信贷主渠道作用,扩大信贷规模。通过差异化信贷政策、扩大中长期信贷投放和信用贷款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其次,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使金融资源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通过加大财税政策激励、创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手段,提高金融机构支持企业的积极性。再次,发挥直接市场融资的作用,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通过健全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发展和退出机制,深化新三板分层及交易制度改革,完善差异化的发行、信息披露等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供制度保障。

(二)金融产品推动“三个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成长链金融。一是推动信贷产品创新。金融机构要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加强产品创新,提高融资的可获得性和便利度,为企业提供差异化、特色化信贷产品,使产品组合覆盖整个企业成长链。二是推动担保方式创新。可考虑分别构建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互助式担保方式、以产业链为纽带构建供应链担保融资模式、以大数据为依托构建信用担保方式分别缓解企业因规模小、担保不足、缺乏抵押物而造成的融资难问题。三是推动交叉金融产品创新。建议打破现有金融业务壁垒,充分发挥银、保、证、基金、信托等自身优势,加强合作,不断开发出满足企业需要的交叉金融产品。

(三)金融体制机制实施“三个强化”,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保障体系。一是强化科技金融运行过程中的政府调控监管机制。首先,政府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激励措施等,引导金融资源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搭建多层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逐步形成政策引导、市场推广、中介服务、信息传递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促进政、银、企、担等机构之间的信息对称,有效缓解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融资难问题。再次,政府要不断完善科技金融市场的监管机制,保障科技金融各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二是强化风险分担机制建设。设立融资担保代偿补偿机制,发展科技保险、加强银保联动、银保担合作,实现企业融资担保风险在政、银、保、担之间的合理分担,引导融资担保机构发挥担保增信作用。三是强化信用环境基础建设。一方面,大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失信惩戒机制,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塑造良好信用生态;建立跨部门动态监测和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降低征信成本。另一方面,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评价模型。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特点,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探索建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信用评价综合模型,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特色化融资需求提供评估依据。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