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出台和落实金融改革开放举措,保护在华外资企业合法权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6月18日在向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致辞时重申了中国坚定改革开放、加快出台和落实金融改革开放措施的态度。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在全球金融市场巨幅震荡、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种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中国坚持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是党中央着眼我国现代化事业全局、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决策层的信心和魄力,也兑现了我国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从长期发展战略来看,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打开大门,既是欢迎各国进入中国共同发展,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提。
当然,伴随着开放而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为何在此重重挑战下仍然要不断扩大金融开放?如何防范金融开放可能带来的风险?金融开放能带给我们什么变化?一系列社会关注、市场关切的问题,有待在实践中摸索答案。
首先,金融开放是更好支持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
从实体产业发展的要求来看,我国产业发展逐渐完备,建立起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体系,涌现出一大批高水平企业,不少行业已经具备了与国际强手同台竞技的能力,而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
从金融业自身发展来看,以开放促改革,在更强竞争环境中加速成长,也是未来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虽然中国金融业快速发展,但现有金融业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和服务水平还难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引入更多国际先进金融机构深度参与中国市场,有利于丰富产品工具、增强市场竞争,实现金融资源更合理高效配置,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次,在开放的市场中成长和成熟,是金融业发展的必修课。
以银行业为例,在上一轮银行业开放中,不少境外战略投资者带来了新的理念、产品和服务,帮助中国银行业搭建起科学的内部构架。正是因为这些“开放红利”,加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银行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在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中,我国已有4家大型银行位列前十。
更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更大力度的金融开放。目前,我国银行业规模庞大,但仍有不少短板要补。比如,个别中小银行公司治理水平不高,过于注重规模效益而忽视风险。而让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部分参与中国金融机构运营,将带来审慎、精细的经营理念,改进中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水平,提升风险管控水平。
再次,金融业将在有序开放的实践中不断积累金融风险防范经验。
在当前多重挑战之下,金融风险防范问题也被高度重视。必须承认,尽管开放是宏观战略的必然方向,但贸然开放、盲目开放很可能引发危机。短期内“热钱”的大量流入流出会引起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这种剧烈波动会让金融机制不健全的机构乃至整个金融体系陷入危机。
因此,我国金融业一直秉持着稳健、有序的原则,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同时稳步开放。从金融机构“引进来”与“走出去”,到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与日俱增,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等渠道的建立,到沪港通、深港通的推出,金融业与世界经济的交融不断加深,而在此过程中,中国金融业的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市场逐渐走向成熟,金融监管部门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监管短板逐步补齐,监管专业性也不断提升。这为我们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迎接更大挑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然,要保证金融开放的有序,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金融监管的能力,建设更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市场运行遇到的挑战也会相应增加,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做好充分准备,进一步提升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为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保驾护航。
实际上,金融开放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开放的目的是打造一个更加健康而富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体系,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够获得质量更优、价格更廉、选择更多元的金融服务;同时,开放的金融业还能促进市场深化改革,形成更加透明、公平的市场环境,让“散户”不会受到不平等对待,其合法权益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