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补短板 调结构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2018-10-16 10:44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面对国内外的新问题、新挑战,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稳投资”作为“六稳”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下,对于稳定我国经济增长、巩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以及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关键作用。

  今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但增速逐月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至8月份,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3%,增速比1至7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持续回升,结构不断优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放缓,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大幅回落,这反映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短板领域,增长动力还需加强。据统计,1至8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2%,增速比1至7月份回落1.5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下降18.3%,其中,基础设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下降28.1%。

  在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针对上述情况,必须要采取措施稳投资,抑制投资下滑势头。但稳投资不是要走过度依赖投资的老路,当前要聚焦补短板、调结构,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当前我国投资短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最突出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其次,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养老、教育、医疗等民生投资亟待加强;最后,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必须加大对制造业特别是技术改造环节的投资。”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李全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李全认为,造成基建和民生领域投资短板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项目资金需求量较大、投资周期较长、回报率较低。除去央企等少数承担某些领域重点发展职能的机构以外,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另外,制造业中技术改造复杂,这些项目一方面见效慢、投入大,另一方面涉及到指数产品保护的问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鲜有大额投资动力。

  谈到投资短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泽强调了传统制造业的转型问题。他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根本的结构性问题在传统制造业,尤其是生活必需品制造业生产率快速提升后,没有产生相应的产业升级。”

  于泽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大规模产业结构转型面临着传统行业资产价格重估、工人再培训、巨大的高风险前期投资。市场竞争是在消除了固定成本之后的市场形态,能够容纳和促进小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但是面对资产价格重估、人力资本培训和高额固定成本,市场有效投资不足。因此,他提出,未来政策核心取向应是促进传统制造业走向先进制造业,促进与先进制造业相适应的具有积累性质的现代服务业。这就要求补短板投资主要投向先进制造升级相关领域,包括支撑先进制造的工人技能再培训等领域。

  在补短板过程中,如何提高短板投资领域的社会投资意愿?对此,李全认为,要解决投资短板,应该在两方面予以支持。一方面,要对相关项目实行差异化的财税政策扶持,比如对符合我国产业升级的投资予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另一方面,需要增加政府投融资在相关领域的布局,以劣后或增资的方式调动各类社会资本的积极性,以推动社会投资意愿。

  “先进制造业转型还需要在政府的积极参与下进行。”于泽表示,短期内要切实加大企业减税力度,推进上游国有企业产品适度降价,增加下游企业流动资金,促进下游企业升级。财政支出更应该关注职工培训和社会安全网建设,分担企业转型压力。切实加快国有资产划拨社保,加大转型中的社会保障力度。

  除了国家政策引导,投资补短板还要着重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近年来,中央预算内投资集中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5376亿元,集中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三农”、重大基础设施、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生态环保等领域建设。

  近期,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下一步,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发力补短板,大力支持中央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投资短板领域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弥补资金不足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发改委举行的“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 稳定有效投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投资司副巡视员刘世虎提出,要重点选取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民营企业参与意愿强烈的项目,向民间资本推介。同时,要规范有序推广PPP模式,完善落实鼓励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政策措施。

  “如果继续采取此前加杠杆的融资模式,不仅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杠杆的政策背道而驰,实际上也难保证可持续。”李全表示,当务之急是加大直接融资比重,比如在产业升级的进程中,继续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以优质企业的发展预期来引导直接投资持续进入,同时以优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支持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实现资本市场发展的长效机制。

  此外,刘世虎表示,要加大对在建项目的后续融资保障力度。督促地方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支持在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也要防范地方隐形债务风险。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在建项目合理融资需求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防止盲目抽贷、压贷和停贷。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