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扶贫路上,有我在!”记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广西人行系统干部员工

2019-08-07 06:40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这是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的庄严承诺。当前,广西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到了决胜的关键节点,要实现自治区政府提出的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时间上看,从现在到2020年底,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倒计时,时间紧迫。

  目前,全区人民银行系统共承担定点扶贫村61个,选派驻村帮扶干部66人,其中第一书记11人。同时,在结对帮扶联系扶贫的49个点中,全区人民银行系统共有331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1138户贫困户,共同为消除贫困而努力着。

  定点扶贫任务依然艰巨

  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地、边境地区、大石山区……在广西这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给当地群众埋下穷根。

  经过多年的帮扶,广西人民银行系统虽然已经实现帮扶23个贫困村脱贫摘帽,但是仍未脱贫的还有26个贫困村,从难度上看,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定点扶贫脱贫工作任务依然艰巨。

  实际上,围绕这一课题,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党委已经开始了紧张的调研。今年4月,该行党委书记、行长宋军到任后,多次听取定点扶贫工作汇报,仅6月份就主持召开了两次专题会议专门研究定点扶贫工作。7月22日,宋军带领调研组深入到定点扶贫的桂平市新隆村和大上村开展调研,实地了解定点扶贫工作情况,与地方党政部门、驻村第一书记召开座谈会,从工作目标、人员保障、资金支持等方面提出各项工作要求。

  为下一步推动精准扶贫、定点扶贫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今年上半年,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还联合广西银保监局、证监局牵头完成了23家驻桂金融机构定点扶贫考核工作。先后举办了全区人民银行系统扶贫政策与实务视频培训、“学悟总书记青春故事·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驻村青年扶贫故事分享会和广西人民银行系统定点扶贫业务培训会,体现了该行党委对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在如何帮扶问题上,他们并没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搞粗放式扶贫,而是由行领导多次率队深入贫困村摸情况、理思路,形成了多份调研报告,提出了全方位的帮扶措施。

  据了解,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拟定了《广西人民银行系统定点扶贫工作指导意见》《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支驻村扶贫干部管理办法》和《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支扶贫资金管理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强化组织保障、加强统筹协调,尤其对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监督进行了规范,对驻村扶贫干部的选派、管理、考核奖惩等措施进行了明确。

  在扶贫前行的路上

  是他们,寒冬酷暑,走访一个个的穷山沟,给贫困户带去温暖和希望;是他们,白天黑夜,奔波不停思考不止,为农民增收致富想路子。

  《金融时报》记者曾经多次走近这些扶贫一线干部,聆听他们的故事,品尝他们的甘苦,也一起感受贫困村的变化和乡亲们的喜悦。请看其中两位驻村第一书记的采访记录:

  贵港市新隆村是达开水库移民山区村,国家二级贫困村。2015年底,新隆村成为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定点扶贫村。以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梁维富新隆村履责任职。两年后,新隆村发生了新的变化,山村的路通了,破旧学校修建好了,农民喝上了自来水。2017年新隆村成功脱贫摘帽,提前一年实现了全村脱贫摘帽的目标。

  在这份沉甸甸的成果背后,有驻村第一书记梁维富的辛勤付出。梁维富是广西贫困村基层党组织中年龄较大的一位第一书记。新隆村村支书刘华棉告诉记者说:“我第一天看见他的时候,他一头花白的头发,我担心驻村的扶贫工作会将他的身体搞垮。”但梁维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日子里,他一次又一次奔走在筹集建设资金的道路上,白天不是逐屯逐户走访,就是到各单位汇报情况,晚上还要在昏黄的灯光下整理扶贫信息,寒来暑往,坚守在扶贫一线。

  村里人还说梁维富的公文包就像是一个“百宝箱”。里面有扶贫户的联系方式、扶贫的最新文件、还有手提电脑、应急药品等,不管去到哪里,只要村民一看他的公文包就知道梁书记又来做扶贫工作了。梁维富在新隆村做了很多事,有两件事是村民们津津乐道的。一件是他组织村民成立了3家种养专业合作社,养鸡场建起了,养羊地圈起来,村民的钱包也鼓起来了。另一件是龙腾现代农业示范景区项目在村里建起来了,这可是在贵港市不多见的产业扶贫项目。

  广西桂平市麻垌镇大上村,从曾经人多地少的贫困村到如今的变化,只因为村里来了一个人,他就是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派驻第一书记——马奔。

  2015年10月,在上任之初进行贫困户精准识别的时候,马奔就开始为大上村困难群众奔波。从城市来到大山深处,马奔迅速调整状态,很快融入了驻村工作。精准扶贫,第一步是精准识别。作为外来的干部,怎么融入村民中间,听心声,识真贫?对马奔来说,就是先当村民,再当村官,不把自己当外人。走村入户,不管条件多艰苦,村民觉得这个干部没架子、亲切,就有啥说啥。

  翻开马奔的驻村笔记本,他对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难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做了详细的记录。任职后,他深入各村民小组调查,走访村里的贫困户,对调查发现的问题、群众的诉求、民生情况等进行分门别类,写下“民情日记”。

  经过两年的努力,2017年,大上村达到国家“十一有一低”的标准,通过了自治区核查验收,顺利摘掉了贫困村帽子,并成功创建自治区五星级农村基层党组织和自治区级生态示范村。

  无悔扶贫路,浓浓驻村情

  贫困户的笑脸,是支撑他们前行的动力;和乡亲们在一起,难分彼此。2017年9月的那一次采访,马奔告诉记者说:“两年的驻村扶贫任期就要到了,我现在不敢去想离开的那一天是怎样的场景,我不敢去想,我真的觉得他们已经是自己的亲人了,真的会舍不得啊……不说了不说了……”马奔动情地说,能作为一名第一书记,为扶贫事业做一点努力,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活、社会风貌得以改善,甚至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不管历经多少艰难也值了。

  何光庆,是人民银行蒙山县支行的一位职员,从2011年7月起一直兼任乡村扶贫工作,目前是蒙山县陈塘镇青州村的驻村队员。至今刚35岁的何光庆,从一名坐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到扎根偏远山区的贫困村驻村队员。

  不久前,在人行南宁中支团委和金桂悦读社举办的“学悟总书记青春故事·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驻村青年扶贫故事分享会上,何光庆以自身驻村经历,谈了第一次进村入户和第一次参加村党员活动日的感悟体会。何光庆认为扶贫是一件非常值得用心去做的事情,因为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别人的困境,这也是很大的善举。从他发言中,听到的是实情,感受的是真情,看到的是希望。

  罗盛泽是百色市德保县隆桑镇谷留村的一名驻村帮扶干部,他觉得,“群众的需要,就是他来到这里价值的体现”。但是,事非经过不知难。作为一个在城市里成长的年轻人,工作难度远不止他当初的想象,各种材料、会议和迎检等繁重的工作,还要解决群众诸如家庭不和、邻里纠纷等问题,甚至鸡鸭未归帮忙找寻等外人看起来啼笑皆非的事情。

  “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罗盛泽通过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帮扶干部的担当。在工作磨练中,他的沟通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得到提升,融入了群众中,让人民群众有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想起的是找帮扶干部,在群众心中维护了帮扶干部的良好形象。

  脱贫,点燃了这些扶贫干部的激情。他们都在承诺:“扶贫路上,有我在!”(徐友仁)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