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防范风险一刻也不能松懈

2021-06-11 08:38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防范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我们必须居安思危,一刻也不能松懈。”6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1年陆家嘴论坛发言中表示。

为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发达国家货币、财政政策宽松幅度前所未有。中国既要防范外部输入性通胀风险,又要进一步夯实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三年攻坚战的成果,在此背景下,强调金融风险防范的意义变得更加深刻。

警惕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风险

此次陆家嘴论坛上,郭树清特别提出,需警惕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倾向及地方政府投资平台过度负债对商业银行造成的隐形压力。

对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分析指出,“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是一个相对系统性的风险。由于部分金融机构发放的大量贷款是以房地产作为抵押的,一旦行业出现剧烈波动将会对金融机构造成负面影响。有些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风险也与房地产有关。由于地方中小银行往往深深介入本地房地产市场,且部分面临公司治理失效等问题,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必然会造成风险。”

针对上述痛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银行机构需要按照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严格信贷资金违规流向房地产领域,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在客户准入环节将贷款投向真正具有发展潜力而短期面临资金压力的主体,对已发放贷款做好贷后管理,加大拨备计提等来管理风险。”

中再集团资管部高级副经理李程胤表示,针对各地区国企、城投平台债务,形成有梯度、分散的信用风险处置方案,对“藏雷”主体适当引入市场化处置方式,避免系统性风险进一步累积。

治理影子银行为正常货币政策创造空间

实际上,防范金融风险不仅有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最终还能为我国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留出空间,从而更高效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

近年来,监管部门加大力度,影子银行压降效果显著,规模已较历史峰值压降20万亿元。普益标准研究员王雨婷认为,自资管新规和一系列相应的配套监管政策出台以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程度不断提升,净值型产品存续规模实现快速增长,产品期限错配的情况有所改善,理财产品通过各类资管产品嵌套投资规模减少,商业银行通过资产回表、发行新产品承接老旧产品等形式对存量资产进行有效压降。

“不过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商业银行仍需加大存量产品的整改力度,同时要积极防范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警惕可能上升的不良资产率。在后续的工作中,商业银行应对潜在问题进行严格防控,同时在新产品的推广过程中,要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净值型产品的接受程度。”王雨婷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

部分非法集资的本质其实就是影子银行。《中国银行保险报》从金融机构获悉,目前机构正在从规范公司治理、提升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入手,整治、防范金融乱象。光大信托相关负责人表示,光大信托通过APP、微信公众号进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宣传,通过最广泛的方式向金融消费者普及金融知识,宣导正确投资理念,充分揭示金融产品及市场的投资风险,让投资者远离非法集资。同时,加强合规销售,对理财师的销售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严防内部人员引导客户参与非法集资。

中航信托相关负责人表示,中航信托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积极推动业务转型发展,一是持续压降融资类、金融同业通道类业务,目前均按照既定的压降目标执行。二是提升专业化能力与拓展新业务领域,推动另类投资业务向基金化模式的股权投资类业务转型,大力发展标准化的资产管理业务;同时,积极开拓家族信托、资产证券化等服务信托业务,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金融系统坚定不移整治脱实向虚现象,最终利好实体经济。娄飞鹏认为,金融系统整治脱实向虚,能够有效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使得央行的降准和再贷款工具发挥较好作用。

继续发挥债券市场直接融资作用

充分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除了“节流”——为信贷增长留出空间,更需“开源”——挖掘直接融资的潜力。在本次陆家嘴论坛上,郭树清明确,现阶段最突出的一项任务就是进一步加大直接融资比重,特别是债券市场还有很大潜力。

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推动直接融资发展,加大对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以及企业债券融资等的支持。一季度末银行保险机构债券投资余额达到69.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7万亿元。

在进一步释放债券市场潜力方面还存在哪些空间?对此,李程胤向《中国银行保险报》提出几个关键点,“一是要优化完善各类债券的发行注册机制,提质增效提升实体企业融资效率。二是深化创新动能,丰富债券品种,满足投资方不同层次的风险收益偏好需求。三是进一步拓宽投资者范围,适度放开金融机构投资限制,如保险机构私募债投资等,同时积极引导个人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投资,丰富资金渠道,提高资金供给,弱化货币政策导致的流动性造成违约的压力。四是对外部信用评级机构进行改革。加大投资付费模式评级机构的配套支持,强化发债主体信息披露要求,增强信用评级的专业性和中立性,加强评级结果区分度,引导投资机构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认知。”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