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织密巨灾风险民生保障

2021-04-28 17:46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多发的国家,灾害种类众多、造成损失严重。近年来,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仍存在保障能力不足、保障制度不完备等深层次问题。“十四五”规划提出,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发展巨灾保险。这对于完善我国应急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进一步丰富巨灾风险保障

国家应急管理部灾情统计显示,2020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10万间房屋倒塌,30.3万间严重损坏,145.7万间一般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9957.7千公顷,其中绝收2706.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701.5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自然灾害损失,开发出包含地震、台风、洪水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巨灾保险产品,满足各地区人民群众差异化的巨灾风险保障需求,成为推动我国巨灾风险治理体系建设、保障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抓手。

“十三五”期间,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在磨砺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地震巨灾保险产品实现了升级,巨灾保险的保障范围不断扩大。

2016年12月正式在上海保交所上线的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产品,是原保监会、财政部等相关部门推动行业开发的首款巨灾保险产品;2019年4月,上海保险交易所正式上线多年期住宅地震巨灾保险产品,对原有产品进行完善升级,有效减少了续保手续,提高了老百姓参保意愿和保险意识;2020年4月,上海保交所上线的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台风洪水巨灾保险产品,进一步丰富了巨灾产品的供给;2021年1月,中国农业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也为我国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体系建设填补了核心环节;中再集团与中国地震局联合发布的“中国地震巨灾模型3.0”,则标志着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巨灾模型已成熟并走向行业应用。

种种迹象显示,我国正在加快填补巨灾保险领域空白,织密巨灾风险保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政府参与巨灾保险制度至关重要

从近年来发生的灾害情况来看,国内保险业巨灾险赔付金额在灾害造成的损失中比例已有明显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2020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南方洪涝灾害,进一步凸显出我国商业保险在巨灾保障方面的不足。而公共巨灾保险作为一项政策性保险,政府的积极参与将大大推进巨灾保险制度的发展进程。

浙江宁波市,被行业誉为巨灾保险“宁波样本”,其首创的既保人身又保财产的巨灾保险机制,为全市城乡居民提供台风、暴雨、洪水等10余种灾害风险保障,目前已累计为21余万人次支付赔款超过1.29亿元。

今年4月6日,宁波市政府对“2021年至2023年度宁波公共巨灾保险工作”做出了部署和安排。市政府作为投保人,将每年拿出不超过4100万元财政资金,为全体市民购买包括自然灾害保险、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故)保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险和见义勇为保险等在内的公共巨灾保险。这意味着,3年内,宁波市民将继续享受这项走在全国前列的保险创新带来的益处。

有农业保险专家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遭受灾害的种类较多、频率较高,但保险赔付占灾害损失的比重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责任保险具有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控制、事后服务等功能作用,可以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巨灾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责任保险发展不足,所占比重也明显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十四五”期间,加快巨灾保险的研究和发展,对于推动国家巨灾风险治理体系建设、保障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目前的巨灾保险保障险种来看,主要限于地震,尚不包含台风、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其他灾因,保障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上述专家表示,“‘十四五’期间,要推动包含更广泛灾因的巨灾保险,进一步丰富巨灾保险制度的保障内容。同时,政府的积极参与将可以使所有保险公司的力量整合起来,共同应对灾害造成的巨大风险损失。”

科技赋能提高抗灾风险能力

依据“十四五”规划,发展巨灾保险,不仅要有救灾能力,更要提高防灾、减灾和抗灾的能力,对保险业服务民生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年实践表明,保险业通过科技手段量化巨灾风险,引导全社会采取防灾防损措施减轻灾害损失,利用保险渠道实现服务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我国的巨灾风险具有“复杂、多发、集中”的特点。“大数据表明,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台风侵袭,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华南等地均不同程度面临干旱的威胁,大陆大部分地区位于地震烈度Ⅵ度以上区域,包括23个省会城市和2/3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再巨灾董事长左惠强表示,“巨灾事件低频高强,风险难量化,难定价,保费价格竞争危险,缺乏自监管机制。”他建议,巨灾数据是巨灾保险的核心,需建立巨灾数据采集报送标准、巨灾模型行业标准及模型认证,提高模型风险量化可靠度。通过技术手段及管理措施,建立行业各公司及全行业的巨灾风险累积管理与风险资本模型,提高全行业的巨灾风险管理能力。

记者注意到,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对于投保的意愿普遍不足,而巨灾一旦出现,保险公司的赔付十分巨大,从而导致巨灾保险开展的不广泛性。对此,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室副主任王向楠建议,“十四五”期间,保险业应加强数据积累和利用,创新保险和再保险产品,增强保险业服务防灾减灾意识,避免单纯考虑用保费收入覆盖风险成本的模式思维。同时,政府应在“财务”和“风险管理”上加强利用保险工具,从而平滑财政运行,提升救助的精准性,促进居民对风险进行减量管理。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