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今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如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总书记强调了“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
综合交通网络慢慢成形、产业协作步伐渐渐加快、生态治理初显成效……今年,长三角地区可谓动作频频。三省一市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加快制度创新,使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突破县域、市域、省域界限,在整个长三角范围内加速优化配置。从顺势而上,到迎难而上,再到乘风破浪,如今,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建设如火如荼。
长三角要想一体化发展,交通是先行领域。
五峰山长江大桥南主塔封顶、杭州至黄山铁路全线铺轨贯通、沪苏湖高铁正式开建, 今年,越来越多的高速、铁路、桥梁在长三角的交通版图上登场,“1.5小时生活圈”“两小时生活圈”比比皆是,“同城化”效应不断扩大。
数据显示,今年三省一市计划新开工20亿元以上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76项,总投资达1.02万亿元。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长三角地区谋求互联互通的决心,也与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加快构建长三角地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脉相承。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既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又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发育和成熟。
在仅挂牌1年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江苏、浙江三地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共同构筑支撑一体化示范区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支持示范区在多方面加快形成政策合力。同时,上海市青浦区、苏州市吴江区、嘉兴市嘉善县三地已协调推进统一规划编制, 三地逐渐从“邻居”变为“一家人”。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示范区揭牌一年多来,已形成了32项具有开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推进60个亮点项目。
面对今年疫情,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再次显现。三省一市研究建立“7+5”项工作机制和协同事项,迅速筑起联防联控共同防线。
“一体化”不仅表现在交通、体制机制方面,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也驶入快车道。今年4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会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等12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深化落实金融支持政策推进先行先试的若干举措》,此举标志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金融服务“同城化”全面启动。
经过实践与探索,12月17日,国内首个跨省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同城化建设指导性文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同城化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出台。《指引》作为国内首个跨省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同城化建设指导性文件,是继“示范区金融16条”后推进示范区金融领域制度创新的又一项专项政策,同时也是在长三角地区金融领域践行“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理念的制度创新。
紧扣“高质量”,长三角已经形成了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创新共同体和产业集群。区域内不仅拥有张江、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还有多个“国字头”实验室、研发中心等。面对今年疫情影响,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长三角区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毫无疑问要把强化科技创新放在更核心的位置。
对于上海来说,建设科创中心的里程碑意义不言而喻。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将其科创框架、布局的升级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随之通过。
浙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活跃地区之一,创新一直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标签。数据显示,在长三角内部,无论是过去5年研发投入增加额,还是研发投入强度的增幅,浙江都是十足的黑马,这背后不仅和浙江互联网产业活跃有关,也有政府对科创企业大力支持的功劳。以今年疫情期间为例,早在疫情初期,浙江省就发布了支持企业稳发展强创新18条政策指引,从五方面发力,确保科创企业渡过难关。今年8月,浙江出台《浙江省数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动方案》,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力点”指明了方向。
与浙江、上海两地不同,江苏与安徽是制造业大省,更加注重以产业转型带动高质量发展。今年,江苏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提出遵循创新规律,强化创新引领,着力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性障碍;安徽提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同时针对本省“专精特新”企业,出台23台措施,支持企业转型发展,其中多项措施是首次提出。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那么绿色则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2019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随后,长三角区域的“绿色工程”从“蓝图”逐渐开始进入“落实”:“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两山银行”试点、推动跨界水体环境治理、污染联防联治联动等一系列工作积极推进,不仅让区域内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而且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积累了很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据统计,今年三省一市新开工5亿元以上的绿色发展、生态修复、流域治理等生态环保联防联控项目共48项,总投资达661亿元,这些资金将加快打开“两山”转化通道,建设美丽长三角。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