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产业扶贫是我国扶贫政策中可持续性最强、最根本、最主要的扶贫方式,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与传统“输血式”扶贫方式相比,产业扶贫具有主动性、持续性、真脱贫、可复制的独特优势。湖南省湘潭市金融机构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创新支持产业扶贫方式,依托“金融+”的产业扶贫服务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湘潭市创新支持产业扶贫模式的基本情况
2014年,湘潭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6183户、118587人,省定贫困村59个。经过动态调整,截至2020年6月,该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计37853户、103046人,未脱贫1925户3377人,59个省定贫困村在2016年全部脱贫退出。近年来,湘潭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湖南省委决策部署,结合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扶贫工作要求的文件精神,湘潭市相继出台了系列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扶贫的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2019年产业扶贫工作的通知》《关于深入推进“三带三帮”脱贫奔小康行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持续加强产业扶贫工作力度,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自2014年以来,全市产业扶贫各级财政资金投入达3. 5亿元以上,共选派228名科技特派员和1908名产业发展指导员,59个省定贫困村培育产业合作组织 185个、发展特色产业项目 73 个,形成了产业扶贫“三带三帮”特色经验。三带三帮模式中,“三带”是指园区带片、企业带村、合作社带户;“三帮”是指帮技术服务、帮产品推介、帮融资需求。一是以产业为纽带,实现“嵌入式”融合。在落实“四跟四走”的基础上,将贫困户“植入”项目链、产业链,更好地发挥产业扶贫助脱贫、稳脱贫作用。目前,全市已有21275户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姻”,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愿望的贫困户基本实现产业帮扶与利益联结全覆盖。二是以“三带”为抓手,助推“抱团式”发展。坚持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引导更多的示范园、企业、合作社参与到产业扶贫中来,通过大带小、强带弱、企业带农户,实现抱团发展、共享发展。三是以“三帮”为重点,提供“链条式”服务。针对扶贫产业生产风险大、产品销路不畅通、资金短缺等瓶颈问题,积极开展帮技术服务、帮产品推介、帮企业融资“三帮”活动,为企业和贫困户提供更加“链条式”“保姆式”服务。据统计,全市“三带三帮 消费扶贫”三方签约仪式暨农产品展销活动参展企业达到30多家,签约金额达 1200万元。60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通过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贫困户稳定长效增收,累计带动帮扶8.7万人次,直接安排就业1. 5万人次,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200元以上。如今,“三带三帮”模式,业已成为湘潭推动产业扶贫的全新选择、全新路径。
根据建档立卡数据统计,全市34860户贫困户获得产业扶持和利益联结、贫困户覆盖率达到91.8%,23270户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占脱贫人口的61.28%,产业扶贫成功挑起了脱贫攻坚的“大梁”。
湘潭市金融创新支持产业扶贫的具体做法
支持产业扶贫,金融责无旁贷,该市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方式,围绕农业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和农户精准放贷。至2020年6月末,全市金融扶贫贷款余额55.50亿元,较年初新增10.10亿元,同比增长27.22%,其中产业扶贫贷款43.23亿元,较年初新增7.20亿元,同比增长26.51%。扶贫小额信贷方面,扶贫小额贷款余额2.7565亿元,自2016年来全市累放扶贫小额信贷5.2151亿元,累计贴息4388万元,助力169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目标。
1.依托“金融+园区”模式。一是依托“金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模式。该模式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为重要抓手,通过涉农产业发展模式的开发,挖掘园区范围内涉农优质产业链和龙头企业,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良好的信贷资金支持,通过支持信贷客户进而采取支持就业、签订农副产品采购合同、劳务用工合同等方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带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如,该市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农发行湘潭市分行充分发挥脱贫攻坚主办银行作用,通过此种模式创新性支持了湘乡市东郊现代农业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该项目提供扶贫贷款3.5亿元。项目建成后促进了当地乡村振兴,拓展了贫困人口多产业脱贫致富的途径。一方面就业农民可以从流转到公司的自留地和责任田中获得租金收入;另一方面项目建设过程和建成后具有较为明显的扶贫效益,为解决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提供了一定保障和支持。据统计,该项目流转东郊乡8个村的土地,辐射带动1个贫困村,带动脱贫人口1100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2100余人,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二是依托“金融+园区+企业”模式。依托园区建设,促进企业集群、规模发展,打造品牌效应,帮扶贫困人口脱贫。如,湖南亚细亚农业有限公司是湘乡市东郊现代农业示范园内企业,在农发行湘潭市分行的金融支持下,企业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长期就业合同,带动5户贫困户在家门口顺利就业,贫困户通过在园区里务工和依靠土地流转的租金收入,每年收入可增加近2万元。如,农发行湘潭市分行支持下的湘乡市红园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湘乡市双创科技产业园二期建设项目,就是通过引进株洲宏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市公司),建设工业4.0标准无尘标准化厂房,从而进一步强化湘乡经开区的功能和作用,助力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当地产业扶贫、产能提效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具有较好的脱贫带动和服务作用。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采购农副产品等方式可直接带动3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人均2500元至3000元。三是依托“金融+园区+特色片区”模式。在该模式下,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以项目为载体投放,帮助贫困户自主发展向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发展转变。坚持“一园一特”理念,通过对龙头企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辐射带动贫困脱贫增收。如,农发行湘潭市分行支持的湘潭县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花石特色镇湘莲产业园一期建设项目,该项目对培育湘莲产业龙头企业、延伸湘莲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极大地促进了湘潭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园区内的企业通过与2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订劳务合同,直接带动贫困人口增收人均12000元。
2.依托“金融+特色产业”模式。通过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扶持,进一步开发利用特色产业,金融机构全面推行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机制,将扶贫信贷资金与特色产业产品相结合,使得扶贫资金效能最大化,助力发展一些潜力较大的主导产业,逐渐形成了“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如,沙子岭猪是湘潭特色生猪品种,通过此类模式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沙子岭猪为重点的特色畜禽水产养殖“产业链”帮扶,由扶贫龙头企业牵头,通过免费发放猪苗、饲料、防疫消毒药品、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将产业扶贫项目资金返还给愿意养殖沙子岭猪及杂交猪的贫困户,并保底回收,贫困户代养一头沙子岭猪及杂交猪可以赚2500多元。如,湘莲是湘潭市的一张名片,湘莲产业链扶贫成为湘潭市产业扶贫中的一大重点和亮点,同时也大大地推进了湘潭支柱产业的标准化发展。在“金融+特色产业”扶贫模式的支持下,从事湘莲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的湘潭县莲冠湘莲食品有限公司吸收带动80多名贫困群众在湘莲基地务工,与花石镇、石鼓镇的3个贫困村对接,累计带动贫困群众43户122人每年每人增收2500元至3000元。
3.依托“金融+旅游资源”模式。充分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变成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如,农发行湘潭市分行支持的盘龙生态小镇旅游项目就是依托“金融+旅游资源”模式带动脱贫的经典案例,在该行的审批的5亿元信贷资金的支持下,一方面助力做大“就业蛋糕”,通过景区旅游接待中心、农家乐、特色民宿民居、旅游购物场所等旅游实体部门带动贫困户就业,可帮扶近当地70%的贫困户脱贫;另一方面完善“产销一体化”扶贫链条,通过景区酒店、农家乐与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定向结对帮扶,帮助贫困户增产增收,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目前该项目仍在建设期,已帮助解决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问题,随着项目建成,需要的用工缺口初步计算为200人左右,届时将同步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持续落实扶贫政策,同时在运营期间还将有农产品采购、销售等直接或者间接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支持,扶贫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农行湘潭市分行所支持的韶山市平里村田园综合体项目也是采用此种模式。目前该村已流转土地1870亩,由村上两个专业合作社开展规模化种植,吸收了大量本村劳动力就近就业,成功将韶西种养专业合作社打造为村级产业帮扶基地,发展养鸡、养蜂及种植优质水稻、油菜项目。全村建档立卡户从2018年开始连续5年每人每年可从中享受440元分红,近两年已发放入股收益分红共计11.2万元,有力地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
4.依托“金融+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在此模式之下,将当地特产产业作为支持产业扶贫的突破口,积极引导区域性龙头企业为当地贫困户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不仅解决了大多数贫困户难以走出家门就业和农村“空心化”的现实问题,还有效增强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了扶贫效益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如,农行湘潭市分行为扶贫有成效的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采取优惠利率、优先授信增信、额度优先、审查审批优先等模式,为企业融资提供便捷高效的绿色通道。湖南利华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南宾之郎食品科技有限公成司、湖南东信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怀其皮革集团制革有限公司、小龙王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都是湘潭地区效益较好的龙头企业,通过此种模式,该5家企业与当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立长期的劳务合作关系,近年来累计招收贫困户工人 1167 人,通过就业扶贫铺筑贫困群众致富路。
湘潭市“金融+”产业扶贫服务效果
2017年至2020年6月,该市金融扶贫贷款余额逐年增长,3年时间从12.25亿元增至55.50亿元,增幅达352.98%。 各银行创新推出“金融+”的发展新模式,通过深入挖掘龙头企业、农户等客户群体发展产业的融资需求,探索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脱贫的实践,金融创新支持产业扶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湘潭地区的贫困村大多具备交通不便、生活环境较差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等特点。通过金融创新支持产业扶贫,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起到了极大作用,最明显的就是有效的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首先是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极大地缓解了雨季群众出行困难。其次,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虽然道路硬化不是贫困村、贫困户核验的指标项,但在改善和提升群众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水平有极大的作用,也是脱贫成效的重要体现。第三,极大提升农村生活质量,对农村群众用水用电进行有效的提级改造,通过2015年以来的改造,目前湘潭763个行政村实现人畜饮水工程、农村电网全覆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至今年6月末达3.5亿元。不仅直接改善了贫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机会,加强了区域间和城乡间的经济联系,还推动了区域空间格局的发展和演化。
2.有效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针对部分贫困户劳动能力弱、外出不方便等实际困难,湘潭市各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打造以“就业扶贫车间”为载体的就地就近就业脱贫模式,依托“金融+”模式,鼓励企业把产业链条延伸到乡村,为贫困户搭建就业创业平台、产业发展平台,将“就业扶贫车间”与产业扶贫项目、农村电商等积极对接,把帮扶资金、项目与当地产业基础结合,引导贫困户就地就近从事订单生产、入企务工、代管代养等产业就业方式,以产业就业助力脱贫攻坚。
3.有效延伸农产品产业链。通过产业扶贫,特色农产品产业链进一步向旅游业、餐饮业和文化业延伸。一方面,农户利用自己生产的食材,以及农村风光、自然风光,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提供食、玩、购服务等基础的农家乐服务,或者通过特色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度假村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养生等服务。例如韶山市银田镇打造的“一村一品”经典项目药王谷农旅融合综合项目就为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与69户贫困户235人进行了利益联结,年底扶贫基地产出利润的30%也都分给了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增强了贫困户脱贫摘帽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企业经营主与农户签订特色农产品购买协议,通过以购代销的方式既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也让这些绿色食品流向了餐桌。还打造了农业博览馆、农耕文化馆,将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4.有效推动“抱团式”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一是通过市场主体“带动”鼓励和吸引了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增收。二是建立的各类扶贫产业开发基地,与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建立形成了良性的利益联结或联盟。三是通过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一园一特”,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促进贫困村建成有持续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基地。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