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平安银行: 布局IDC生态圈建设助力产业腾飞

2020-09-02 11:05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作为储存和计算的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建设成为大势所趋。

聚焦于互联网底层基础设施建设,平安银行积极提高金融资源在数据中心(IDC)行业的配置效率,参与创建IDC生态圈,努力实现产业与金融协调发展,助力产业快速腾飞。

“‘数字中国’的崛起,离不开数据中心等新基建的持续投入和升级,平安银行愿意成为IDC生态圈的一分子,也计划在IDC、云计算领域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以‘商行+投行+投资’的模式,全方位解决IDC产业参与各方的痛点,为IDC企业的发展提供大力支持。”平安银行公司业务特别助理李中文表示。

数字经济逆势快速发展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持续了半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给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最直接的是很多传统产业陷入困境,而数字经济下的新模式、新业态却逆势发展。

疫情防控期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视频会议、语音聊天、内容共享,借助各种移动方式,上班族开启“云办公”;客厅变成教室,屏幕变成黑板,学生们停课不停学,居家上网课;不少人开始当起主播,在网上直播带货……

数字化带来全新的、颠覆式的生活模式和工作模式,而各类应用高效运转的背后,则得益于大型数据中心的强大技术支撑。

有关统计显示,一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可以支持一亿人以上的观众同时观看一场视频直播,可以支持自动驾驶汽车24小时不间断行驶的数据运算,也可以支撑龙头电商在“双11”“6·18”等大型购物节期间激增的订单数据处理需求。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大数据发挥的作用更让人们意识到,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前不久,国家发改委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并提出将加快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未来,大数据中心作为算力生产中心和供应中心,将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建设核心。

在数据中心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每个大数据中心建设都是一个巨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业内专家认为,对于大数据中心这样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项目,金融应加大支持力度,同时也可以更多向社会资本开放,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布局IDC行业生态圈建设

“未来十年,‘公有云’和‘私有云’共存的‘混合云’将成为常态,云数据中心将成为技术创新的制高点,云计算也将以‘输出’革命为主,在行业应用、企业运营、社会运转和个人生活中得到深入普及。”在近日召开的2020年中国平安IDC行业高峰论坛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表示。

目前,全球数据中心大多以云数据中心为主要形态。随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数据中心的超大规模化趋势也日渐明显。有数据表明,2019年,中国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达到12.7%,规划在建数据中心320个,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达到36.1%。

万国数据高级副总裁王海明表示:“在5G部署的推动下,边缘计算将重塑IT基础架构在物联网等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各行业创新加速的关键,未来将驱动IDC行业的核心理念从‘云驱动’向‘云+边缘计算’渐进,同时也给数据中心选址和建设成本等关键因素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平安银行十分看好IDC在新基建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及发展前景。平安银行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金融事业部总裁诸兴浩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IDC行业来说,大多数企业都存在“三缺”问题:缺战略性股权资金,缺低成本债权资金,缺一线城市土地、能耗指标。而反观行业现有金融服务,过去仍然以银行项目贷款及融资租赁为主,股权投资参与度较低。在土地资源、优质标的等方面也还有很多缺失,亟须银行、证券、投资机构、信托、租赁等金融机构通力合作,补齐短板,为IDC企业提供“股+债”一体化综合金融方案。

对于平安银行来说,其本身的数字化转型已取得较大成果,一方面是经营全面数据化,对公司经营管理所涉及的人、事、物进行数据颗粒化、标签化、结构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是核心基础;另一方面是数据化经营,在全面数据化的基础上,实现前中后台管理决策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智慧化,让大多数工作变成跟随机器智慧的决策执行。

在平安银行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金融事业部与平安证券研究所共同推出的《数据中心(IDC)行业白皮书》中,双方研究团队系统分析了IDC行业供需状况,解析了包括各大参与方在内的生态链,解读了数据中心的核心要素以及估值体系。

“未来3年,平安银行计划在IDC、云计算领域安排超1000亿元级别的投融资,与产业客户共建IDC生态圈。”诸兴浩表示。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