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云南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昭通就是这一战场上最难啃的那块“硬骨头”。
昭通市地处自然生态条件严酷的乌蒙山腹地,全市11个县(市、区)中,有国家级贫困县10个,其中深度贫困县7个,是云南乃至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级市。
面对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脱贫攻坚形势严峻、任务艰巨的复杂情况,昭通市金融业如何发挥金融力量决战脱贫攻坚助力全面小康?对此,人行昭通市中心支行行长黄志强说:“作为全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牵头单位,人行昭通市中支牵头成立了昭通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央行牵头、政府主导、财政扶持、多方参与’的金融服务机制,形成了全市金融单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大好局面。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昭通市脱贫攻坚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各金融单位都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金融时报》记者到昭通市采访时,亲眼目睹并深切感受到了昭通金融业在当地脱贫攻坚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产业扶贫:源源不断注入“造血”功能
站在鲁甸县龙头山镇制高点上,环顾小镇四周的山峦,全是一蓬蓬整齐种植的墨绿色植物,少说也有10多万亩。这就是龙头山镇农民的致富树——花椒。
特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鲁甸所产花椒香、麻的特点,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从前,当地农民历来都是少量散种,以自给自足为主。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当地县委、县政府经过调研,决定将花椒种植作为全县脱贫的一大产业来抓,号召农民广种花椒。鲁甸农信社闻讯而动,发现有种植意愿的农户较多,但认真行动起来的较少,其原因就是缺乏资金。椒农的资金缺口每户在2万元至4万元间,主要用于购买优质椒苗、复合肥、栽种时雇请人工等,户均所需金额不大,但需要资金的农户数则很多,几乎占全县总户数的80%。针对这一情况,农信社创新推出了“花椒贷”产品,对确有种植意愿,落实了种植面积,保证专款专用的农户,均给予5万元以下的贷款,且享受优惠利率。“花椒贷”解了椒农的燃眉之急,花椒种植很快在全县推广开来,加上农科部门的指导,目前鲁甸县12个乡镇中,已有9个种植花椒,全县椒农达19.2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半数,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9万余人。“花椒贷”很快在全市推广开来,截至今年3月末,鲁甸县“花椒贷”贷款余额达3.7亿元。目前,昭通市花椒种植面积已扩大至130万亩,其中投产面积达88万亩,真正成为脱贫的一大产业。
近年来,人行昭通市中支围绕昭通市“苹果、竹子、马铃薯、特色养殖、天麻、花椒”六大高原特色产业和昭通“绿色食品”“绿色能源”品牌,构建“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引导金融信贷资源向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聚集,推动昭通市农信社创新定制并大力推广“苹果贷”“天麻贷”“花椒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截至今年3月末,昭通市特色贷款余额37.07亿元,较年初增加1.95亿元。全市苹果种植面积已经超过60万亩;竹类植物13属61种,面积达304万亩;天麻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8万亩,年产鲜天麻2.8万吨。与此同时,人行昭通市中心支行创新推进“央行再贷款+N”示范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创建了173个“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示范基地,在9个贫困县(区)创建了1.96万户“央行扶贫再贷款+产业精准扶贫贷款”示范户,通过示范引领,激活“能人带动”模式推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也才能找到产业、贫困农户、金融单位三方的共赢点。这个结合点在哪儿?就在于找准产业龙头企业,扶持其做大、做优、做强,使其龙头昂、龙尾摆、产业兴。这些年来,昭通市的金融单位为此做了不少苦功,也颇有收获。
昭通马铃薯产业的迅速崛起就是一个例证。马铃薯是昭通农民的传统种植产业,种植面积位居全省前例。长期以来,马铃薯也是昭通农民的重要口粮之一,每年产量不小但商品薯比例很少。要将这一传统农耕项目真正培植成现代农业产业,绝非易事。很快,昭通市千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进入了金融单位的视野。千禾公司十分注重马铃薯种植的科技攻关,采用现代脱毒培苗技术生产优质种薯,这正好可以解决全市马铃薯品种品质不高、种薯退化严重的问题。昭通市昭阳农村商业银行与其对接,有针对性地帮助其解决融资困难。“金融活水”源源浇灌,千禾公司发展迅速。如今,该公司已在昭阳区脱贫重点区域建起种薯种植基地5200余亩,覆盖农户512户,由此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224户、840人脱贫。为扶持这家国家重点扶贫龙头企业,昭通市多家银行与其建立了良好关系,5年多来,累计给其发放贷款1.3亿元,极大地支持了公司的生产经营。
服务扶贫:贯穿全链条,延伸覆盖面
“我家原来住在盘河乡的高山上,以前住的是土房子,水电、交通都不方便,没想到在我60岁的时候还能搬进城里住新房,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各方面条件都很好,感谢党和政府。”在昭通市昭阳区易地扶贫搬迁红路安置点,建档立卡户吕文秀高兴地说。农发行昭通市分行政策性业务部经理马勋为介绍说:“红路安置点集中安置昭阳区建档立卡户4235户、18233人,占全区安置人口的84.23%。为支持项目配套设施建设,农发行昭通市分行积极对接,采取公司自营融资模式(EPC)予以信贷支持,2019年5月向项目承建方云南能投缘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授信3.8亿元,目前已发放贷款3.04亿元,执行同期LPR。贷款的投放有力支持了安置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幅度改善了新建区生产生活条件。”
易地扶贫搬迁,是昭通市脱贫攻坚中一项颇为艰巨的任务。“十三五”期间,全市共规划建设389个集中安置点,安置人口36.21万人,是云南省易地搬迁人口最多的州市。人行昭通市中支要求辖区内金融单位提高政治站位,将金融服务贯穿于搬迁的全过程,覆盖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此,各县(区)都开展了安置区优化金融服务行动,建立易地搬迁金融服务点,让安置点群众就近享受便捷的基础金融服务。人行昭通市中支还指导金融单位创新推出“随迁贷”金融产品,解决跨县同步搬迁急需自筹部分安置房款的搬迁户的需求。
昭通靖安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安置区是全国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安置区占地2176亩,总投资43.61亿元,总建筑面积达130万平方米,其中建设安置房9256套。承接昭通市昭阳、大关、永善、彝良、盐津、镇雄6个县区的9256户共计40549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安置区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王立东说,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按照“资产变股权、集体有股份、农民有收益”和“资产抵押、固定收益、股金分红、务工收入”的思路,安置区投资2.5亿元建成万亩蔬菜基地。4286个搬迁群众通过资产注入、占股分红,实现保底收益。“搬迁的住户把银行贷给他们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按照户均4万元的金额入股到蔬菜大棚基地,前期已经实现了每户平均分红1900元/年的收入。”王立东说。据了解,目前,农行昭通分行和昭通昭阳农村商业银行已完成在安置区内的选点工作,正着手建设永久性的金融服务网点。按人行昭通市中支要求,全市搬迁人数3000人以上的16个安置点惠农支付服务建设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
按照“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多方参与、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人民银行昭通市中支在全市上下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村信用建设组织体系,全面铺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三信”创建工作,实现全市9县1市1区各至少有1个信用乡镇的目标。截至2020年4月末,全市共评出信用乡(镇)56个、信用村311个、信用户19万户,实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精准扶贫工作共同推进。
为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人行昭通市中支在全市范围持续开展惠农支付服务点和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工作,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明显提高。截至今年4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营业网点376个,建成惠农支付服务点1848个,升级改造成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1095个,惠农支付服务点实现昭通市乡镇全覆盖、行政村基本全覆盖,农户“足不出村”即可享受查询、转账、消费、缴费等便捷金融服务,业务交易量稳居全省首位。
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昭通市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187.96亿元,较2015年末增加111.48亿元,增长145.8%。2015年以来,全市银行业累计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374.21亿元,累计带动和服务人数413.09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年末的185.07万人下降至2019年年末的15.99万人,贫困村由1235个减至104个,贫困发生率从34.8%下降至3.4%。5年来,全市减贫人口多达169.08万人,每年脱贫30万人以上,每天脱贫接近1000人。5月中旬,昭通市辖区内的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彝良县、盐津县、大关县和永善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目前,各金融单位各施其策,为帮助全市唯一剩下的镇雄县年内实现脱贫摘帽目标而努力。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