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科技进步、地缘格局和绿色转型正在重塑全球资本市场格局,市场结构、监管体系与创新路径都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承办的“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5)”分论坛近日召开,分论坛以“全球资本市场发展新格局——机遇、挑战与创新路径”为主题展开,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形势下资本市场的创新路径与合作方向。
激励社会创新和推动财富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以“‘十五五’时期中国资本市场改革重点和发展目标”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定位已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其核心功能应从传统的融资渠道转变为激励社会创新和推动财富管理的机制,资本市场生态链亟待进行系统性重塑。第一,改革资产端,为投资者提供与风险相匹配的长期回报。第二,改革资金端,破除制度约束,引入社保基金、养老金等长期机构资金,稳定市场基础。第三,改革制度端,以确保市场透明度为核心,并大幅提升违规违法成本。通过这一系列深刻的生态重塑,将有力推动中国资本市场迈向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金融强国建设。
维护安全的前提下持续开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吴卫星以“全球金融市场融合与分割”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金融全球化势头趋于停滞,伴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持续收紧,未来全球金融市场融合程度正面临考验。
吴卫星指出,发达经济体的金融全球化水平显著高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这种结构性不平衡使得后者面临着尤为严峻的外部压力。另外,当前受中美科技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已进入“强化监管、局部分割”阶段,表现为资本流动减少,管制措施增多。针对挑战,吴卫星强调“平衡开放与安全”是我国破局的关键,应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开放,发展政府引导基金等资本支持长期投资;对接国际监管标准;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并在国际金融治理中争取话语权。他表示,中国需在维护安全的前提下持续开放,以本土市场壮大与国际协作应对全球金融格局的变化。
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金融学教授刘晓蕾以“从资本市场的国际资金流动看中美争端的影响”为题发言。她表示,贸易战爆发后,国际资本在A股市场呈现分化。非美国基金因担忧关税风险而减持受冲击企业;美国基金则未明显调仓,且其在华投资收益优于非美国基金。行为差异源于对中美关系认知深度。
为“硬科技”企业提供全过程资本支持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助理、金融学院院长、金融学教授张学勇发表题为“当前科技企业估值趋势及其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启示”的主题发言。他表示,第四次科技革命估值特点是“高估值、硬科技、新质生产力”。中国可优化制度设计,为“硬科技”企业提供全过程资本支持。建设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以国家战略为引领、以“新质生产力”为内核的估值体系和适配科技企业特点的风控体系。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党委书记、金融学教授朱小能以“数字资产塑造资本市场新生态”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他指出,数字化生活起始于智能手机的出现,最底层的支撑在于以支付宝为代表的在线支付手段的兴起;数字化投资起始于代币化(RWA)趋势,而稳定币则是打开数字化投资的钥匙。数字化投资的逻辑不同于在线投资,二者区别体现在信任机制、性价比、多样性、可拓展性、普惠性等多个方面。
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研究部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夏乐以“政策冲击重塑全球资本市场”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指出,目前关税战正在重塑资本市场,资本从发达国家流向新兴市场;另外美国高关税导致亚洲经常账户顺差减少,推动产业链去美元依赖,人民币具备长期升值基础;稳定币成为国际资本市场新玩家,香港发行稳定币可丰富Web3.0业态、催化传统金融进化,但同时也需关注其与美元稳定币的差异及风险。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