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将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跃。近日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了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为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行动指南。
锚定“十五五”发展蓝图,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金融业将如何作为?
10月27日,在以“创新、变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发展”为主题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将锚定“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推进金融强国建设,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具体将从三方面入手,即着力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更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金融业发展动力和活力;更好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着力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
不断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是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当前,银行保险机构正从多维度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重点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我们将推动构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同、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并重、融资期限与产业发展匹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动的金融服务新模式,强化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助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李云泽表示。
在受访业内专家看来,构建金融服务新模式,是金融业对接“十五五”高质量发展任务、提升金融供给与新质生产力适配性的重要举措。
西南财经大学全球金融战略实验室主任、首席研究员方明认为,新的金融服务模式立足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立足于新质生产力、人的发展和产业发展,立足于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我国金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锁凌燕看来,强调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并重,说明未来发展不仅需要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还要充分投资于人的能力、健康和创造力,从而形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未来保险业应更多着眼于通过持续创新,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多元化布局、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发展态势,为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服务。
在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新质生产力方面,经济学者、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后续,金融服务要贴近中国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要更多关注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逐步将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科技创新方向上来。
在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锁凌燕表示,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深刻地揭示出伴随“生存型经济”逐步让位于“发展型经济”,我们发展的战略基点更多从“生产导向”转到“需求导向”,“惠民生”与“促消费”实现了内在统一。
在推动金融服务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方面,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一帆表示,普惠金融强调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与其收入水平匹配的合理金融服务,推进金融服务均衡充分发展。特别是面对具有“小额”“分散”“偏远”特征的众多普惠群体,普惠金融能够践行“金融为民”理念,让金融服务的“毛细血管”延伸至更广泛的地区和人群,使不同群体都能以相对合理的成本获得对应的金融服务,从而更好地实现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是激发金融业生机与活力的核心驱动力。
李云泽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机构布局更加合理,发展质量和韧性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其中,在推动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方面,要引导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机构找准定位、专注主业、错位竞争,实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共同构筑多元有序、健康持续的金融生态。在开拓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新局面方面,要推动金融制度型开放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现代化金融体系通过优化市场结构、完善监管框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业发展提供稳定高效的制度环境,从根源上激活动力源泉。”方明进一步表示,金融高质量发展通过正向创新驱动、结构优化、风险防控,推动金融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激发可持续发展动力。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既促进我国金融机构国际化和人民币国际化,也促进外部金融机构和资金的进入,通过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全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拓宽金融行业的发展空间与活力边界,也拓展为我国企业全球经营和利用全球资源提供支持。上述内容的有机结合,可全面增强金融业发展动力与活力,为金融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王雪坤说,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有助于推进国内相关领域深层次改革和制度建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增强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对此总结认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已然清晰:即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道路。这一共识共同构筑了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迈向金融强国的坚实基础。
统筹金融发展与安全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球经济金融稳定面临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更需统筹金融发展与安全,加快构建兼具韧性与适应性的金融体系,在动态平衡中筑牢安全根基、培育增长动力。
围绕“金融监管总局将如何坚定履行防风险首要责任,积极识变、应变、求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一问题,李云泽提出三大方向:筑牢风险防控的坚固屏障;持续提升金融监管效能;携手织密全球金融安全网。
在筑牢风险防控屏障方面,重点是巩固已有风险处置成果。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金融业要切实承担起防风险的首要责任,构建“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早纠偏”的闭环管理机制。 “具体而言,应持续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深化“兼并重组、减量提质”的路径实施;扩大并优化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推动其常态化、标准化运行,以支持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构建;在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需强化中央与地方的协同配合,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有序化解存量债务,不断优化债务结构。要通过加速风险出清,保证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完善制度基础、革新监管工具、重塑协同机制是持续提升金融监管效能的具体实施路径。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立改废释”旨在打造一个与时俱进、清晰完备的监管制度体系,让所有监管行为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从源头上保证监管的权威性和准确性。通过实施差异化管理,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并强化风险防控,这本身就是效能最大化的体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实现对市场风险的实时监测、早期预警和穿透式分析,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防范和事中干预,极大地提高了监管的预见性和精准度。通过建立有效的协同联动机制,可以统一监管标准,共享风险信息,联合采取行动,彻底堵塞监管真空,实现“1+1>2”的合力效应。
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更加凸显。陈辉指出,中国金融的发展已深度融入全球体系,我国不仅是国际金融治理的参与者,更逐渐成为规则协同和风险共治的重要推动者。统筹中国金融发展与安全,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将“织密全球金融安全网”作为关键举措。这既有助于阻断跨境风险传染,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也能够促进国际监管协作与危机应对机制建设,为实现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与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